营造文明乘车空间,高铁要用好“提醒服务”

营造文明乘车空间,高铁要用好“提醒服务”-有驾

据报道,截至2024年6月份,提供静音车厢服务的动车组列车总数已达到92列。尽管静音车厢的数量在逐步增加,但有部分公众不太了解,“以为是高科技,坐了才知道是纯人工”。高铁静音车厢靠人工管理,这一话题引发众多网友好奇。

社会对“安静权”的需求日益凸显,旅客可在官方购票时主动选择静音车厢席位。静音车厢内,旅客应保持安静,使用各类电子设备须佩戴耳机或关闭音源外放功能,并将手机调至静音或振动,如需接打电话或相互交谈,须离开“静音车厢”。简言之,乘客要自觉遵守“更静的规则”,相应地,在维护乘车环境上,也对工作人员的服务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举个例子,有部分网友好奇,静音车厢是完全做到“静音”吗?如果并非主动发出声响,例如不自觉打鼾,会被叫醒吗?12306官方客服表示,乘务员接到反映后有可能会对其进行提醒或制止,具体以实际情况为准。显然,旅客在静音车厢睡觉忍不住打鼾,不论实际影响几何,“一律摇醒”绝不合情合理,但哪怕仅一位乘客受此影响而反映,乘务员也不能视而不见。因此,“具体以实际情况为准”不是一句虚话,什么情况下为乘客提供耳塞,什么情况下有必要采取叫醒乘客等,诸多细节考验着高铁服务意识和水平能否做到更加人性化、精细化,并提供既不越界也不缺位、恰到好处的服务。同时,这一治理逻辑,实际上对于高铁上的诸多矛盾纠纷都适用。

可以说,静音车厢是高铁服务能力的试炼场,实现恰到好处的服务,也是帮助公众形成文明出行共识的重要外部推动力。近日,一名男子在高铁八小时的旅途中,持续打电话近七个半小时,引发热议。在普通车厢,尽管乘客们无需达成静音车厢的“音量共识”,但对类似的极端情况,工作人员主动提醒并非不可,这并未超出倡导文明出行的要求限度。也就是说,高铁服务在静音车厢接受的“训练”完全可以适当拓展至普通车厢,工作人员对于文明乘车有更强的维护意识与灵活的研判能力,并将其转化为一系列不逾矩、不越界的服务细节,对乘客而言不是坏事。

也是近日,一名女乘客称自己收到女乘警递来的安全提示卡片,其中内容不冒犯、令她感受到尊重和安全感,同样是服务恰到好处的具象体现。针对高铁上外放视频、打电话音量太高、任由孩子吵闹跑动等现象,也可以用这样的形式对上述现象进行治理。而这些“提醒服务”所追求的,也不是立竿见影的短期结果,而是潜移默化的长期效果,因此尤须多多益善、久久为功。高铁上的多数矛盾都来源于乘客间参差多样的需求,绝非靠刚性的规则就能平衡、满足。因此,自律包容、将心比心,“提醒服务”是倡导文明共识,也是引导共情心理。高铁服务要强化这样的柔性治理能力,用好“提醒服务”既是广大旅客所需,也是服务升级的必然趋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