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才十四个月,我就发现那条镀铬装饰条上长了锈点。起初还以为自己多心,毕竟这个车,唐DM-i冠军版,刚提车不到一年,开得也不算多,出厂时销售还拍着胸脯说六年十五万公里质保,怎么会出问题?但挂了一次阳光下的照片到朋友圈后,倒让不少朋友炸锅。
朋友A简单一句,这得算质量问题吧?我知道,咱们买车,质保是基本常识,但厂商总喜欢摆出一副外界环境不给责任的架势。我刚才翻了下比亚迪的官网,质保条款上写着外部腐蚀或化学腐蚀不在保修范围。这句话好像清凉剂,擦在问题上,却说不清楚外部和腐蚀到底怎么界定。化学腐蚀的证据谁举?厂家口头说溅到溶液了,我问:你有检测报告?对方一句:可能是喷溅到化学液体,就算案子结了,谁都不服。
我还记得当时售后人员给我一个说法,外部腐蚀是用户使用不当造成的。这说法合理吗?我就奇怪,如果质量不过关,还能用用户不小心挡事?要是检测出厂时没瑕疵,到了十几个月后,就让用户自己撑?其实我心里也在怀疑,制造工艺是不是有问题。毕竟,起锈的地方仅限装饰条,没有其它金属面出现锈蚀,似乎不太符合日常使用的安全?
我刚才翻查了一些数据,发现像这样的投诉,不算太少。去年全年,关于比亚迪售后锈蚀的投诉,估算超过一千件。他们的官方网站上说到锈蚀属外部环境因素,但没人能真正界定外部到底多外部。这让我想起去年我一个朋友,他买了款比亚迪秦Pro,汽车下雨后,车门缝上开始生锈—车主报警后,4S店只说涂料不防水。问题不大?我心想,你没说解除责任的合同免责条款,难不成锈蚀也能扯成用户责任。
这事让我在想,假如真是用户日常使用不当,厂商只要出具一份检测报告就行。至于溅到化学液体——我不了解,可能水里的洗洁精、汽油、甚至邻居家喷洒的油漆,都能成为他们免责理由。实名讲,厂商这样一点责任都不想担,这不挺亏的吗?毕竟装饰条成本不高,甚至不到整个车售价的千分之三。按理说,厂家象征性换个件,少赔点,大家心里都好受,口碑也能维护。
你看厂家一旦拒赔,车主就变得被动。网上各种锈斑事件传开后,心里的负面情绪就像病毒那样扩散。不少网友调侃,这个公司对车的耐锈性完全无感,或者拼价格拼不过了,拼责任还拼不过抵赖。其实我也在琢磨,市场上这套质保制度,和实际的权益差别到底有多大。
这让我反复在想,市场红利期已经结束了。老实说,单靠电池续航和智能驾驶,赚不起来。消费者更关心的,是企业面对这些零件生锈问题的态度。厂商是否能提供详细检测报告,或者换条镀铬条的钱,能不能拿出点诚意,用一份放心书说:我们愿意整改。
不过啊,谁也不能保证这个问题一定能天衣无缝。有时候,怀疑是不是厂家对装饰条用的材料本身就不够抗锈,或许设计寿命就有限,保养不当就长锈。但这个猜测我没深究过,毕竟也不敢断定。
这事让我思考,汽车的完美其实很难,尤其是细节上的妥协。可能下一次买车,我会更注意那些微小的零件。你们觉得,一个企业面对钣金生锈这种小问题的反应,代表了他们对品质的态度吗?还是说,只要敢理直气壮拒赔,就说明他们不太在乎?或者,最终,车主只有靠自己养护来关门,把一切都养成了不锈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