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追觅汽车实车落地背后,俞浩与马斯克的造车镜像

(来源:未来汽车Daily)

特写|追觅汽车实车落地背后,俞浩与马斯克的造车镜像-有驾

头图来源 | 追觅官方

刚刚宣布造车一个月,追觅汽车便接连在汽车行业投下两颗重磅炸弹。

9月25日,追觅汽车在首届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大会上正式展出其第二款产品,一款超奢旗舰SUV。

特写|追觅汽车实车落地背后,俞浩与马斯克的造车镜像-有驾
特写|追觅汽车实车落地背后,俞浩与马斯克的造车镜像-有驾

追觅汽车的造车路径不可谓不令人惊讶,首款产品是性能纯电超跑,对标布加迪威龙;第二款产品是超奢旗舰SUV,将对标矛头直指劳斯莱斯库里南。

但看似疯狂背面,也蕴藏着追觅汽车的极致追求。

从首款产品官宣为开始节点,追觅汽车在一个月内的时间里快速完成了首轮融资、德国建厂选址、首款超奢旗舰SUV亮相等多个关键动作。

如果以常规的产业逻辑看待追觅汽车,还没有任何一家后来者一入场就想摘得“汽车”这个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但以科技观察者的视角来看,一个月内快速实现首轮融资、乃至德国建厂选址的落地,这种打破常规逻辑的速度也正是一家科技公司高效基因的体现。

我们始终认为,一家公司掌门人的特质代表着整体公司的理念内核。

当我们沉下心去翻看俞浩与追觅科技的历程,如今其在造车领域掀开的“惊世之举”,也有坚实的根据。

特写|追觅汽车实车落地背后,俞浩与马斯克的造车镜像-有驾

天空工场:从实验室走出的创业家

当一家声名鹊起的科技公司突然要造车,甚至出场伊始便要对标布加迪威龙、劳斯莱斯库里南,如此大的跨度从商业范畴来讲堪称难以想象。

但复盘追觅掌门人俞浩的人生历程,一切又被俞浩自带的个人色彩所合理化。毕竟自俞浩在清华大学读书时起,对“不可能”的挑战就已经刻入他的创业基因。

2005年,因为物理竞赛获奖,俞浩被保送清华航天航空学院。并在2009年创立了清华大学规模最大的学生科技团队“天空工场”——这个国内最早的创客空间,从诞生起就打破了 “单一领域研发” 的局限。

特写|追觅汽车实车落地背后,俞浩与马斯克的造车镜像-有驾
来源:追觅官方

“我们想不止于飞行器这一个领域。即使在清华,很多人都没有选到自己最喜欢的领域。”

俞浩的初衷,让“天空工场”成为跨学科创新的试验田:航空航天专业的学生研究嵌入式,材料系学生参与飞行器研发,甚至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这里第一次接触编程。

为筛选真正热爱研发的人,团队独创 “通宵测试” 考核 :应聘者需在 12 小时内完成指定技术课题,既考能力,更验初心。

在这里,俞浩尝试了各种发明,也因此成了中国最早发明四旋翼以及三旋翼飞行器的人。甚至四旋翼无人机控制算法,后来被应用于扫地机的路径规划系统,使追觅 X30 Ultra 扫地机的避障准确率达到 99.7%。

但对技术的突破并不是俞浩在“天空工场”唯一的成绩。

他在“天空工场”构建了 “技术研发 ——人才输出——产业赋能” 的闭环,这为他的创业打下了根基。

一些人也因为“天空工场”改变了命运,比如一位做经济管理的女生在“天空工场”第一次接触编程,然后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了google的deepmind组最核心的团队成员;亦有曾沉迷游戏的成员,经过在“天空工场”的历练,逐渐成长为技术大拿。

特写|追觅汽车实车落地背后,俞浩与马斯克的造车镜像-有驾
来源:追觅官方

种种案例都印证了:“天空工场”不只是技术实验室,更是 “创新人才孵化器”。

高校科研团队若能像“天空工场”一样打通技术转化链条,中国制造业将诞生更多“隐形冠军”。

这种 “技术跨界” 思维被称为 “未来科技公司的核心生存法则”。

而对俞浩而言,“天空工场”最大的收获,是确立了 “以技术迁移解决不同领域痛点” 的方法论 ——这也成为他后来跨界造车的核心逻辑。

特写|追觅汽车实车落地背后,俞浩与马斯克的造车镜像-有驾

打破行业的“不可能三角”

造车行业永远有外来者。不过相比于一些企业从外围渗透,追觅汽车对应的技术路径很直接:要成为一家车企,甚至全球车企。这也让追觅汽车在官宣造车伊始,便遭受了太多“非议”。

这也是汽车行业的惯性使然,没有一家外来者踏入造车大门伊始便能收获市场上的鲜花与掌声。

即便是比亚迪与特斯拉,最初外界对其质疑源于多重现实困境。既有技术层面的续航、成本、安全“不可能三角”,也有商业层面的各类“陷阱”。

从行业规律看,成功的跨界造车者,都有提前储备的核心技术底座:王传福靠动力电池切入,马斯克凭 “软件定义汽车” 理念颠覆行业。

或许也有人说追觅汽车此时入局太晚,但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空白面前,时间并不是问题。

在丰田启动造车的30年后,以摩托车起家的本田才“后滞性”进入市场。面对丰田中低端市场的统治地位,本田选择从K-Car(轻自动车)和跑车两个边缘市场切入,并将摩托车领域积累的轻量化设计、发动机技术、精密制造经验系统性迁移至汽车领域。

彼时,丰田更关注中低端车的规模化生产,对 K-Car 市场重视不足,这也给本田留下了战略空间。

和比亚迪、本田类似,俞浩的技术布局早有预谋。

此前,追觅科技的研发费用,持续用于现有产品迭代、领域创新以及新领域探索。当追觅与戴森同期突破 12.5万转马达时,他已推动 20 万转技术研发,这种 “超前储备” 为造车埋下伏笔。

随着新能源时代的到来,高端用户的需求正在从“品牌符号消费” 转向“场景化体验消费”。这种面向未来的豪华叙事,恰好契合了新一代高端用户的需求:他们更关注科技体验与生活方式适配,而非"历史符号”,这为追觅汽车打开了差异化品牌认知的空间。

特写|追觅汽车实车落地背后,俞浩与马斯克的造车镜像-有驾
来源:网络

追觅汽车的技术储备也具备打造性能纯电超跑以及超奢旗舰SUV的可能性。

比如追觅马达功率密度(2.5kW/kg)是主流车规级电机的 2 倍,结合俞浩在清华大学航空专业的知识储备,可满足性能纯电超跑对动力与风阻的极致要求。

追觅汽车的第二款产品是超奢旗舰增程SUV,追觅汽车将深度融合底盘域、智驾域及座舱域,通过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与重力传感器等设备,实现多维度路面与道路信息的融合感知,同时结合端云协同计算能力,对底盘减震器及悬架的刚度、高度与软硬进行自适应精准组合调节,为用户提供更舒适的驾乘体验。

截止到2025年6月30日,追觅已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获得全球授权专利3155件,这些专利不仅涵盖高速数字马达,还包括AI算法、控制等核心领域。并构成了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与“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的关键支撑。

这更像是一场蓄谋已久的“缓积粮”,如今追觅汽车终于可以在合适的时间节点切入。

俞浩最早的造车梦还要追溯到2013年,还是大学生的他撰写了一份长达数十页的造车报告,当时得出的结论是“造车不适合作为首次创业的切入点,需先在其他领域积累经验”。

如今追觅已覆盖科技全场景领域,研发、生产、销售经验已打磨成熟。

正如其内部信所言:“若产品正确,资金效率将极大提升”,这恰恰是理性创业者的精准判断,而非一场冒险。

并且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锂矿开采、电池材料到整车制造形成闭环。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的动力电池产能占全球 70% 以上,通过规模化生产将电池成本压至行业最低水平。

并且在内部信中,追觅科技也说道,要“站在中国制造巨人肩上”,打造属于追觅汽车的“正确产品、正确战略、正确节奏”。

特写|追觅汽车实车落地背后,俞浩与马斯克的造车镜像-有驾

天才向左,理智不向右

改变世界的从来都不是规矩的遵循者,只有疯狂到认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地改变世界。

乔布斯之于苹果、马斯克之于特斯拉,阿尔特曼之于ChatGPT,正是这些“疯子”在商业路径上以宏大愿景为锚点,用极致技术重构社会运行逻辑的勇气与能力大胆摘取成功果实。

可以肯定的是,被保送清华大学,并作为中国最早的四旋翼开发者、三旋翼飞行器发明者,俞浩称得上是天才。

如果类比马斯克与俞浩的商业愿景,俞浩也是那个想要改变世界的“疯子”。

“追觅可以是作为一系列连续创业的生态共同体。是一个多家公司构成的生机勃勃的创业生态。这开创了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态,一定会遇到很多挫折,但也会给世界贡献积极有价值的探索。”

在面对“追觅造车是否靠谱”的质疑,俞浩在朋友圈中回应道。

特写|追觅汽车实车落地背后,俞浩与马斯克的造车镜像-有驾

因为技术和产品的独特性,这些天才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没有参照物可效仿。摸索的过程中均伴有极高风险决策,如何拆解挑战,如何应对军心动荡,乃至如何在失败中快速起身,更考验天才们的理性思考范畴。

无论是特斯拉、还是SpaceX,马斯克坚信擅长用第一性原理去处理问题。

Do the impossible(为人所不能),这句话是特斯拉企业文化的第二条。这是马斯克“第一性原理”的具象化落地:“把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分解成合理的步骤,不可能也会变成可能。”

因为从小就对物理感兴趣,俞浩常常觉得一些物理的思维还在影响自己的思考方式。

在技术突破上,俞浩始终回归底层逻辑。

研发高速数字马达时,他不满足于行业常规的 “参数优化”,而是拆解电磁学、流体力学原理,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模拟与材料逆向工程,将马达寿命从 500 小时延长至 2000 小时;面对造车中的 “性能与成本平衡” 难题,他的思路是 “排除次要因素,抓住核心矛盾”—— 正如他所说:“物理定律是简化 100 种力,只剩两种做功;战略也一样,要抓住最关键的两个矛盾。”

这种思维,与马斯克要求工程师 “用铝代替钢减重” 时的坚持如出一辙,都是以底层逻辑突破行业共识。

在团队管理上,俞浩的 “学长式领导” 凝聚了核心力量。

追觅前 100 号员工中,超半数仍在职,前几号员工中还有他清华时期的坚实伙伴。有追觅员工如此对未来汽车Daily评价他 “亲切的Geek”,“对工作极度严肃,但也关注每个人的极致成长”。

俞浩会因高管层没有极致执行而“罚站”高管,也会像学长一样培养新人。这种信任,源于天空工厂时期的 “共同奋斗记忆”,也源于他 “利益共享、目标一致” 的管理逻辑。

正如 SpaceX 员工认为 “在参与改变人类命运的实验”,追觅团队也相信,造车不是 “老板的个人执念”,而是 “技术理想的延续”。

当外界用 “癫狂” 定义跨界者时,往往忽略了他们背后 “长期积累、理性拆解” 的逻辑。

俞浩的造车之路,从天空工场的技术萌芽,到追觅的产业实践,再到如今的赛道选择,每一步都带着 “把不可能拆解为可能” 的理性思考。或许,真正的创业突破,从来不是 “疯狂的冒险”,而是 “清醒的坚持”。

天才与理智同行,这正是俞浩使追觅科技连续7年100%增长的核心。5年前,没有人想到追觅能发展到如今的规模;那么5年后,追觅又会给人们怎样的惊喜?

马斯克的第一个起步,也仅是一家2000万美金的互联网小公司;而如今的追觅汽车,显然有更雄厚的根基。在中国汽车这片沃土中,也一定能够成长出一个特斯拉这样真正的世界级新品牌。

正如俞浩在朋友圈写下的:今天的中国,不必仰望,可以选择平视全世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