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750公斤红线卡死百万车主:五菱宏光MINIEV们的ABS劫,4.6万成本黑洞能否跨过
湖南那场追尾,货车速度其实不快,但宏光MINIEV的车身直接从B柱位置断成两截。驾驶座上那位女士送到医院时,医生说要是车上有气囊,伤势能轻一半。这事儿在车主群里传开后,很多人开始琢磨一个问题——当初省下的那两万块,到底值不值。
现在答案可能要揭晓了。去年11月工信部那份征求意见稿,2025年正式执行。整备质量不低于750公斤,强制ABS和双气囊,电池能量密度125Wh/kg起步。对照着这几条往下捋,你会发现市面上那些三四万的小电车,基本全栽在这道门槛上。
宏光MINIEV整备质量670公斤,没ABS没气囊(老款连高配都没有),电池能量密度90出头。长安Lumin、奇瑞QQ冰淇淋,情况差不太多。2022年这类A00级车卖出去117万辆,占新能源市场23%的份额,现在全得面对同一个问题:要么花钱改,要么准备退场。
改造成本有人算过。ABS系统八百,双气囊六百,车身换高强度钢多花一千二,电池升级两千,电子稳定系统再加一千——凑一块儿差不多四千六。原本四万块的车,改完得卖五万二才不赔钱。但这价位段,比亚迪海鸥摆在那儿,续航305公里、标配齐全、车身扎实,谁还会选个改装版的占号车?
五菱内部的人透过口风,低配MINIEV已经在逐步停产,产能往缤果那边转。缤果定价5.98万起,车长3.95米,整备质量超900公斤,该有的安全配置都有。这个动作说明什么?厂家自己也清楚,旧路走不通了。
其实用户早就在用脚投票。去年有个三千人的问卷调研,68%的车主日均跑不到30公里,55%把这车当家里的第二辆,41%是六十岁以上老人在开。真把它当主力通勤工具的,只有12%。年轻人复购意愿更低,只有29%——开过一轮就知道什么滋味,安全性差、配置寒酸,下次换车宁可多花钱。
冬天续航缩水是另一个槽点。标着120公里的版本,开空调能跑八九十就算不错,碰上低温天气,五六十公里都费劲。电池包没有液冷系统,全靠自然风冷散热,快充功能基本没有,慢充八小时补一百公里。对比比亚迪海豚的刀片电池加液冷,技术差了不止一代。
政策转向其实早有迹象。2015到2020那几年,国家使劲推新能源普及,免购置税、地方补贴往上堆,目的就是快速提高市场渗透率。但到了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提升安全性和可靠性,工信部去年答记者问时更直接,说部分低速电动车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需要规范管理。从“量”到“质”的转型,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中保研2022年的碰撞测试结果摆在那儿。宏光MINIEV在64公里时速的正面偏置碰撞里,乘员舱严重侵入,假人头部直接撞上方向盘,生存空间评分是“差”。A柱、B柱没用高强度钢,碰撞吸能区几乎为零。国家交通事故深度调查的数据显示,2021到2023年涉及A00级电动车的事故中,因制动失效或车身溃缩导致的重伤率37%,是紧凑型电动车的2.3倍。
新国标本质上就是在堵这个窟窿。当初为了快速铺量,默许了一批低成本低配置的产品进市场,现在市场成熟了,该收紧的口子得收紧。就像2019年禁掉老头乐一样,逻辑是相通的——安全不能让位给价格。
不过这些车也不是说立刻就从地球上消失。东南亚、中东、南美那些地方,安全法规没那么严,价格敏感度又高,出口还能撑一阵子。五菱去年在印尼建了厂,本地化生产规避关税,宏光MINIEV出口超两万辆。但出口量跟国内百万级别的销量比,杯水车薪。而且欧盟、澳新那些市场,早就要求电动车必须通过碰撞认证,MINIEV这类车根本进不去。
市场上已经有替代品冒出来了。比亚迪海鸥上市三个月卖了六万多台,证明消费者愿意为安全和续航多掏钱。长安Lumin的2024款也开始加装ABS和气囊,往合规方向靠。这些五到八万的“合规微型车”,或许才是这个价位段的未来。
供应链那边也在调整。原来那套简化的配套体系——低端LFP电芯、20kW峰值功率的永磁电机、普通冷轧钢车身——要是全面升级,得切换到宁德时代或比亚迪的高密度电芯、博世的ABS系统、热成型钢供应商,但现有产线没预留升级空间。改造产线要投几个亿,年销量要是从五十万掉到二十万,投资回报率根本算不过来。所以很多厂家选择放弃改造,直接开发新平台。
社交媒体上关于小包车安全的讨论,阅读量早就过两亿了。知乎上相关问答动辄上万赞,央视财经还专门做过报道,说“低价不应成为安全的挡箭牌”。公众安全意识起来之后,舆论压力会倒逼政策收紧,车企继续卖不合规车型的风险越来越大。
如果你现在正盘算着趁清库存捡个便宜,建议还是多想想。那些低价车看着诱人,但明年新规落地后,年检能不能过、二手车残值剩多少,都是问号。与其贪眼前这点便宜,不如攒几个月钱,买台真正开得住的车。
钱是小事,但有些账算不回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