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新能源车主排队叫号充电场景:让人“心塞”的长队背后
“还以为挤高速是最难熬的,没想到服务区还要排队等充电,拿着38号排队牌,心里比堵车还堵。”来自河南的李先生在今年中秋国庆长假,体验了一把高速服务区充电叫号的“噩梦”——本想开新能源车回老家享受一顿团圆饭,结果却在充电桩前等了整整三个小时,团圆饭瞬间变成了夜宵。这些“电力焦虑”并非个例,网络上,各地新能源车主都在晒假期充电的无奈故事,充电成为新晋假日“热搜话题”。
当八天长假与自驾出游高峰撞个满怀,长达数千公里的高速公路成为今年最火的出行“主阵地”。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3年国庆中秋期间,全国高速公路单日车流量一度突破6000万辆次,同比增长近15%。其中,新能源车的比例占据新高,部分热门路段甚至达到30%。这些数据让高速充电桩猝不及防地承受前所未有的客流压力。不少服务区充电区前,大批新能源车辆“长龙式”排队,场面堪比春运火车站。
李先生家的经历真实反映了长假“新能源车主堵心大赛”。9月30日晚八点,他开着家里的纯电动车驶进京港澳高速某服务区,打算按照平日节奏,40分钟充满电继续赶路。可眼前一幕让全家傻眼:8个充电桩前,已经有20多辆新能源车等候。服务区工作人员,手握小本登记充电排队号,现场气氛低迷。李先生拿到38号牌,前面还有15辆车,大家都开始测算:每辆车充电至少要40分钟,最快一小时只能轮两辆,还要防止充电桩故障随时“加塞”延误,三小时起步。“真想把车送去二手市场,加油车加个油5分钟,这遭罪的劲谁能想到?”家人只能在服务区悠转,原计划的团圆饭已遥不可及。
这样的尴尬体验在全国多地上演。社交平台上,各路车主的留言涌现——杭州一名车主在绕城高速服务区,从晚上10点苦等到凌晨2点才轮到充电,冷风里坐在车里打哆嗦;甘肃有网友排到49号叫号牌,等了3小时,还遇到接口不兼容,折腾一圈只得重新排队。还有车主干脆下高速,绕道20公里,才在县城找了个空闲充电桩,前前后后耽误两小时。网友们纷纷表示:“买新能源车本是为了省钱环保,但遇到这种事,假期全用来等电,分分钟怀疑选择人生。”
国家电网相关平台早在节前预测,国庆假期全国高速服务区充电桩有三分之一将进入满负荷运作。但实际情况远远超越预期,部分热门高速段服务区充电桩日均负载爆表。某服务区工作人员向媒体吐槽:“连着三天,每天现场要服务新能源车主一百多人,可就是八个充电桩,还有三个是慢充,怎么都忙不过来。”根据新能源车企数据显示,今年国庆期间,高速服务区单日平均充电次数猛增3.2倍。加之节假日长途出行,纯电动车续航大幅缩水,补电需求远超平时。
为什么充电叫号一夜爆红?核心问题还是供需矛盾。国内新能源车保有量近年来持续攀升,现在节假日自驾出行人群中,纯电车型已成主力。但服务区充电桩数量多年未明显增长,面对今年井喷的人流量,完全“力不从心”。据行业统计,京港澳高速某热门服务区假期日均车流超5万辆,新能源车比例三成,潜在“一天1.5万辆车需补电”,在只有八个充电桩的现实面前,等候成为必然。
此外,服务区充电桩规划也存在诸多短板。许多桩位于偏僻角落,容量有限,车多时容易“卡脖子”。桩体本身兼容性不强,有的接口松动断电,有的操作复杂让老年车主望而却步。不同品牌与车型,充电标准并未完全统一,老款车型只能用慢充,现场排队进度又被进一步拖慢。“我开的老款纯电车,接口对不上现代快充桩,只能眼睁睁看着新车车主充完,我又重新排队。”上海一新能源车主的抱怨,映射着这一技术难题。
充电体验背后的信息不透明,也让车主“盲排”成常态。节日期间不少服务区没有充电等待区,也没有实时排队信息提示,司机只能亲自前往,碰上长龙唯有认命。“如果能提前在导航上查哪个服务区排队少,我就可以灵活绕路,现在都是‘赌运气’,等上几个小时也不稀奇。”李先生总结道。
续航焦虑,也是导致节日期间补能矛盾加剧的隐因。虽然许多车企标榜车型可跑600公里,甚至800公里,但在高速路况下,空调全开、高速疾驰,实际续航一下“打折”,能跑400公里就很乐观了。“我买的车理论续航650公里,市区开还能做到,国庆堵高速、开空调,能跑400公里就不错。为防万一,只敢200公里就找服务区充电。”王女士分享自己的长途体验,国庆期间电耗猛增,让充电需求成倍增长。
而号称长续航的新车型,遇到集中排队也难免受挫。“我朋友的车能跑800公里,以为不用频繁充电,结果服务区排队还是等了两小时。电池大,充得更慢,反而成了拖延的主力。”李先生说到这,又苦笑了一下。实际上,无论续航能力如何,只要充电桩数量不够,大家都只能“慢慢挨”。
充电效率也是一大槽点。尽管官方宣传快充半小时充80%,实际体验往往每台车平均需要40至60分钟。“前二十分钟能充上五成,后面每一点进步都慢如牛步,排队人一多,就像在旁边熬粥。”王女士道出了许多新能源车主的心声。此外,不同品牌充电桩尚未全面打通,有些APP只能显示自家桩的信息,其他品牌车主难以插队,只能等其他用户优先,进而加重了整体等候压力。
国庆长假中的另一赢家成为增程式电动车主。这类混动车拥有双模式,没电时可切换燃油引擎。车主张先生从广州自驾湖南,途径多座充电桩排队的服务区,干脆直接加油省事。“虽然油费略贵,但比起一堆人苦等,我一路‘无忧’完成长途自驾。”增程式技术本被视为过渡期方案,实际上却在节假日补能难题中“杀出一条路”。行业分析师提示,对于假期高频高速自驾用户来说,增程车确实更适合当前中国补能基础设施的现实。
广大网友也表示,经历过充电“受虐”之后,有意择下一辆车时倾向增程式。“市区代步纯电车没问题,但长途自驾还是要考虑补能便利性,否则假期全用在排队上。”网友的留言,代表着消费市场真实而理性的声音。选购新能源车,不再是续航参数的“拉锯战”,而是基于实际生活场景的深思熟虑。
面对广泛舆论和用户吐槽,相关部门和企业今年国庆也迅速响应。国家电网加派人员驻守服务区,遇充电桩设备故障及时抢修,并推送充电排队信息至用户APP,引导大家错峰补电。部分服务区临时配备移动充电车,启用备用充电桩,有效缓解车主压力。
车企同样积极参与,多家主流品牌上线国庆充电保障服务,部分区域为车主提供优先充电权益,有的在热门高速服务区设点帮忙排队和操作,有的升级导航系统,通过数据预测为车主推荐充电拥堵最少的路线。数据显示,假期返程高峰期,服务区平均充电等待时间比往年国庆缩短了约25%。李先生在节后半夜再次驶入京港澳高速某服务区,提前通过APP查好排队情况,选择较空时段,仅用了一小时便顺利补电。
尽管如此,临时措施提升了假期体验,但服务区充电难题仍有赖于未来长远规划。多位行业人士建议,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建设应根据实际流量动态调整数量,特别是热门路段应加快快充桩布局。同时推动接口标准统一,解决兼容瓶颈,减少因车型不符造成的补能延误。更为重要的是,全国范围应建立统一的充电桩信息平台,打通跨品牌数据,方便车主实时查询,全程无忧。
通过本次国庆长假的“新能源补能大考”,大众也看清了新能源汽车与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矛盾。如果充电“掉链子”成为常态,势必影响消费者选择意愿。相关部门和企业,应以此次节假日事件为契机,加速补能体系升级,让新能源出行真正轻松无忧。对于车主,用车前提前规划,利用好大数据信息,选择合适出行路线,也将有效保障假期自驾的愉快体验。
(图片来源:各类微博、微信平台热门话题、国庆服务区现场实拍,供参考)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