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续航内卷:一场从小区车棚到全球锂矿的集体幻觉

咱们小区车棚里,最近出现了一种奇特的鄙视链。开雅迪的说自己续航一百公里,旁边骑爱玛的就默默把头盔往下一拉;骑爱玛的说自己刚换了石墨烯电池能跑一百五,角落里那个骑着台铃、号称一次充电能跑三百公里的哥们,就成了整个车棚最靓的仔。大家见面不问“吃了吗”,改问“你那车,满电能跑多远?”,续航里程,莫名其妙就成了中年男人继手表和车钥匙之后,新的社交硬通货。

这种对续航里程近乎宗教狂热的崇拜,本质上是一种被精心设计出来的“集体幻觉”。说白了,就是那帮最会PUA用户的产品经理们,精准地抓住了人性中最大的一个弱点: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他们给你创造了一个名叫“续航焦虑”的妖怪,然后堂而皇之地把解药——一块更大、更重、也贵得离谱的电池——卖给你。整个过程,逻辑之丝滑,让你哭笑不得。

我们不妨用一个“草台班子”的场景来解构这件事。你花了一万多块,买了一辆号称能从北京骑到石家庄的电动车,心里那份踏实感,简直像是给人生上了份大额保险。结果呢?你每天的活动半径,就是家到公司三公里,公司到菜市场两公里,菜市场再绕回小区,一天下来,里程表跳了不到十公里。那块能跑三百公里的巨大电池,95%以上的电量,每天都在陪着你那颗焦虑的心,在小区周围进行着一种“薛定谔式的长途跋涉”。你以为你买的是自由,是“说走就走的底气”,实际上,你只是花钱雇了一个死沉的“保镖”,每天驮着它上下班,还要为它的体重多付电费。

这背后是一种典型的“冗余设计”陷阱。就像很多没怎么出过门的兄弟,家里会囤积够吃三个月的压缩饼干和纯净水,为的是应对一个可能永远不会到来的“末日”。我们对电动车续航的执念,本质上也是一种“末日情结”——万一哪天我需要骑车去天津呢?万一公司突然搬到六环外了呢?万一……我们为了这些概率无限趋近于零的“万一”,心甘情愿地支付了高昂的“冗余成本”。这成本不仅仅是多出来的几千块钱,更是每天推车上坡时多付出的力气,是充电时更漫长的等待,是电池衰减后那让人肉疼的更换费用。

这个逻辑,在商业世界里其实是老套路了。想想当年的PC电脑,CPU厂商们搞出来的“核战”,从双核干到四核,再到八核十六核。一堆用户买了顶配的i9处理器,结果99%的时间,就是用它来打开Word文档和刷刷网页,性能严重过剩。手机行业也一样,内存从4G卷到8G,再到16G、24G,仿佛你的手机里要装下一个宇宙。但我们普通人真的需要这么大的内存吗?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被一种“不买顶配就会落后”的恐慌感推着走。本质来看,电动车续航竞赛,和CPU核战、手机内存战,是同一个妈生的三个娃,脾气都一样。

电动车续航内卷:一场从小区车棚到全球锂矿的集体幻觉-有驾
电动车续航内卷:一场从小区车棚到全球锂矿的集体幻觉-有驾
电动车续航内卷:一场从小区车棚到全球锂矿的集体幻觉-有驾

更有意思的是,当我们把视角拉得更高一点,从宏大叙事的角度看,你车上那块多出来的、几乎永远用不到的电池容量,就不再是你自己的事了。它连接着地缘政治的风云变幻。兄弟们,锂电池不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它的核心原料——锂,是全球争夺的战略资源。你以为你买的是续航,其实你是在为南美的盐湖、澳洲的矿山,以及那些控制着全球锂资源供应链的巨头们,投出了自己宝贵的一票。当一个市场里,成千上万的用户都在为“冗余续航”买单时,就意味着大量的战略资源,被沉淀在无数个小区的车棚里,每天进行着低效的“陪跑”,而不是被用在更需要它的地方,比如储能电站或者公共交通系统。你以为你在对抗“续航焦虑”,实际上你可能在不经意间,加剧了整个产业链的“资源焦虑”。这简直是历史开的一个黑色玩笑。

电动车续航内卷:一场从小区车棚到全球锂矿的集体幻觉-有驾

所以,什么才是买电动车最硬的逻辑?不是问“它能跑多远”,而是问“我需要跑多远”。这是一个“祛魅”的过程,把那些由营销话术和消费主义构建起来的华丽外衣全部扒掉,直面自己最真实、最朴素的需求。你每天通勤来回十公里,那么一块能跑五六十公里的电池,就已经是你的“最优解”,它给了你三四天的冗余,足以应对偶尔的加班或者绕路。这个配置,成本最低,车身最轻,充电最快,对电池的损耗也最小。这是一种“够用就好”的智慧,一种不被时代噪音裹挟的定力。

说到底,从电脑CPU,到手机内存,再到电动车的续航,商业社会永远在制造新的“焦虑”,然后贩卖对应的“解药”。而我们作为消费者,能做的最有力的反抗,就是拥有“平常心”。认清自己的需求边界,不为那些虚无缥缈的“可能性”支付溢价。毕竟,我们总想着靠冗余来对抗世界的不确定性,最后才发现,最大的不确定性,其实是我们自己那颗总想“既要又要”的不靠谱的心。

电动车续航内卷:一场从小区车棚到全球锂矿的集体幻觉-有驾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