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的都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大变局。朋友圈、微博、知乎上面都在讨论一个话题:曾经被认为"永远的神"的特斯拉怎么就不行了?
从车圈论坛到财经新闻,2025年10月的新能源市场排名刚一公布,就让所有人都看懵了。
这个排名变化到底有多猛?我们先说几个关键数据。
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跌到了26006辆,直接掉出了中国新能源车企前十。
这是什么概念?就三个月前,特斯拉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还是扛把子。现在在自己的主要战场中国,连前十都进不去。
而国内的吉利新能源,10月卖出了164256辆,正式成为中国新能源市场第二名。
比亚迪依然稳坐全球冠军宝座,10月销量达到441706辆,创下2025年年内新高。
这一切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曾经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一家独大"时代真的结束了,中国品牌的春天真的来了。
第一部分 全球市场持续洗牌——比亚迪称雄,特斯拉仍占第二
先给各位划重点:比亚迪以绝对优势位居全球第一。
从全球范围来看,比亚迪已经把特斯拉远远甩在身后。
到2025年第三季度,比亚迪纯电销量达到160万多辆,特斯拉的纯电销量是121万多辆。
两家的差距已经接近40万辆。
这差距有多大?这意味着特斯拉一个多月的销量都追不上比亚迪跟自己的差距增量。
从全年的全球市占率来看,比亚迪占到了15.7,特斯拉大概在12左右。
换句话说,全球每卖出十辆新能源车,有近两辆来自比亚迪。
但中国市场的情况更复杂。
10月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总销量达到171万多辆,这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
在这171万多辆的市场里,比亚迪卖出了441706辆,占了中国市场的23.1份额。
这个数字有多猛?整个日本一个月的新能源车销量都不一定有这么多。
吉利新能源10月销量达到164256辆,环比增长了8左右,同比猛增64以上。
吉利银河品牌单独贡献了127476辆,同比增长更是翻倍,达到101以上的增幅。
更关键的是,这不是某一款车的爆发,而是整个品牌线的全面开花。
银河系列包括L6、L7、L8、L9等多款车型,每一款都在热销。
这说明什么?说明消费者已经真正认可了吉利的技术和品质。
再看特斯拉,中国市场10月销量仅为26006辆,环比暴跌63.6,同比下滑35.8以上。
更扎心的是,这已经是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三年来的新低。
特斯拉的市占率只有2.03,正式跌出了中国新能源车企前十。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自己最重要的市场之一,特斯拉已经不在主要竞争者的行列了。
中国消费者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且这些选择的性价比更高、技术也不输。
奇瑞新能源位居中国第三。零跑在10月交付了70289辆,单月首次突破七万台大关,同比增长达到84以上。
小米汽车10月交付了48654辆,蔚来40397辆,小鹏42013辆。
这些数字背后说明了什么?说明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早就进入了"群雄逐鹿"的时代。
不再是某一个品牌一支独秀,而是多个品牌齐头并进,你追我赶。
第二部分 中国品牌爆发式增长——吉利、奇瑞、小米怎么做到的?
吉利新能源突然爆发,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要说的是银河系列的产品线设计。
银河L6是一款中大型SUV,起售价仅仅9万98。
在这个价位上,吉利提供的配置让人吃惊。
1500NM扭矩的电动机保证了动力充足,续航能达到505公里以上,这已经完全够用了。
最关键的是,吉利配上了自家的SMART PILOT智驾系统,这是类似L2.5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
在这个价位上能买到这样的配置,对比合资品牌的同级别车型,吉利简直是碾压。
大众ID.4起售价要19万5,丰田bZ4X同样也在18万左右。
同样是中大型SUV,同样是新能源车,吉利用接近一半的价格给消费者提供了不相上下的产品体验。
而且吉利还给了8年16万公里的电池质保,这在业界是最长的。
这就是为什么银河系列的销量会翻倍增长。
消费者不是傻子,他们会算账。
花10万块买吉利银河,和花20万块买合资品牌,买的是不一样的价值主张。
零跑的爆发同样值得关注。
10月零跑交付了70289辆,这已经是单月首次突破七万台。
更重要的是,零跑的增速是84以上,这种增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市场还在高速扩张期,零跑在抓住这个机会。
零跑主力是C系列,紧凑型SUV和轿车,价格从9万99到15万99之间。
这是什么价位?这是中国消费者最大的车市蛋糕。
首购消费者,小家庭,刚需用户,都在这个价位上购车。
零跑用自研的NanoX电驱系统,综合效率达到93.5,这是业界最高的。
什么是效率最高?简单说就是你充进去的电,被真正用到驱动轮子上的比例最高。
其他品牌可能有80到90的效率,零跑做到了93.5。
这看似只是3到5个百分点的差距,但在日常续航里,就意味着多跑20到30公里。
而且零跑在虚标率上做得最好,就是说他们公布的续航数据和实际续航的差距最小。
消费者不用担心买回来的车续航里程和官宣不符。
小米汽车的崛起更是传奇色彩。
小米10月交付了48654辆。
这个数字有多疯狂?要知道小米汽车才推出没多久,就能在新势力中排到前列。
而且小米的增长势头没有停滞,反而在加速。
新产品YU7上市,直接抢占了SUV市场的销冠。
这说明小米的产品力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认可。
蔚来40397辆,小鹏42013辆。
新势力的铁三角齐头并进,都在破四万。
这在一年前是不敢想象的。
这三家都在同一个月份创下了自己的历史最高销量。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技术已经成熟了,新能源车的续航焦虑和充电焦虑被逐步解决了。
蔚来的换电体系已经建成了一张充分的网络。小鹏的G9、G6销量持续稳定。小米虽然是新手,但产品打磨得很到位。
这些新势力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自研核心零部件。
蔚来的电池管理系统是自研的,小米的芯片是自研的,小鹏的智驾芯片也是自研的。
他们不再被供应链掐脖子。
对比2023年、2024年的新势力融资拼杀,2025年的新势力已经回归理性。
不再是拼营销、拼融资、拼烧钱,而是拼真实的产品力、拼技术、拼成本控制。
这种转变说明新势力已经走过了最疯狂的阶段,进入了相对稳定的竞争阶段。
第三部分 为啥中国品牌突然"起飞"了?——三大趋势解读
为什么2025年10月的市场会出现这样的大洗牌?
这背后有三个深层次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技术下沉加上价格坚守。
回顾过去五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2020年左右,新能源车还是高端品。
特斯拉代表了电动车的高端和智能,蔚小理代表了新势力的创新和服务。
要买新能源车,要么选特斯拉,要么选新势力,要么就选合资品牌的入门级电动车。
但现在?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
吉利银河系列用10万块的价格,能给消费者提供以前需要20万块才能享受到的技术和配置。
这不是简单的降价,这是真正的技术下沉。
长安启源的A07纯电典藏版,11万99就能买到,配的是710公里的续航。
三电终身质保。
在三年前,这样的产品配置和价格组合是不存在的。
传统车企和新势力已经充分证明,他们能够用更低的成本生产出不输特斯拉的电动车。
成本在下来,技术在提升,这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就造成了这个市场的大洗牌。
第二个原因是新势力和传统车企的融合。
2024年之前,新势力和传统车企还是两个阵营。
传统车企说新势力是烧钱的故事,新势力说传统车企反应迟钝。
但现在?现在他们已经开始互相学习了。
传统车企学新势力的营销、学他们的供应链管理、学他们对用户的理解。
新势力学传统车企的生产管理、学他们的质量控制、学他们的成本控制。
这种融合带来的结果是,市场上没有了明显的"传统"和"新势力"的分野。
消费者也不再关心这个品牌到底是传统车企还是新势力。
消费者关心的是:这个车的续航够不够?这个车的价格合不合理?这个车的服务好不好?
第三个原因是市场需求从高端向大众转变。
2025年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首次突破了50。
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已经从小众产品变成了大众产品。
不再是有钱人买的玩具,而是普通工薪阶层、小镇青年、年轻上班族都在考虑购买的产品。
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10万到20万的价位成了最大的市场蛋糕。
这正好是吉利、零跑、长安启源、奇瑞这些品牌的主要竞争区间。
他们用性价比、用产品力、用服务来争夺这个市场。
而特斯拉的最便宜的车也要26万多,这已经超出了大部分首购消费者的预算。
这也是为什么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会被边缘化。
不是因为特斯拉的产品不好,而是因为市场的主要需求已经转变了。
市场需求的转变往往是最无敌的力量。
没有任何产品和品牌能够逆转这个力量。
业内有个共识:新能源汽车市场2025年开始进入了下半场。
上半场是什么?上半场是品牌争夺,谁的品牌知名度高,谁就有优势。
特斯拉在上半场赢得很彻底,因为品牌知名度确实高。
但下半场是什么?下半场是成本和技术的竞争。
谁的成本更低,谁就能降价换市场。谁的技术更先进,谁就能卖出更高的价格。
在这个竞争维度上,中国品牌开始展现出优势。
吉利、比亚迪、长安这些企业在中国供应链上的把控能力,远超外资品牌。
他们能够快速地整合资源,快速地降低成本,快速地推新产品。
特斯拉在这个维度上反而显得很被动。
第四部分 网友吵翻了!这些疑问你也有吗?
吉利、零跑、小米这些品牌杀进前列后,网络上的讨论变得非常激烈。
我挑几个最常见的问题来回答。
问题一:吉利银河这么便宜,质量真没问题?
这个问题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就是便宜的东西不好。
但这个逻辑在汽车行业已经不成立了。
吉利不是个小品牌。吉利造了30多年的车。沃尔沃是吉利的东家。
吉利控股旗下还有沃尔沃、Polestar、Lynk&Co等多个品牌。
这些都是国际知名品牌。吉利对品质的理解和把控能力,不会差到哪里去。
银河系列虽然价格低,但产品核心并没有偷工减料。
电驱系统是吉利自研的,热管理系统是吉利自研的,底盘系统也是吉利自研的。
这些都不是代工的。
而且吉利对这条产品线投入了足够的资源和时间。
银河系列推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市场反馈很好。
产品投诉率在1到2,这在全行业是中等偏上的水平。
买过银河的消费者基本上没什么怨言。
这就是质量的证明。
问题二:小米SU7销量下滑了?
确实有网友发现小米SU7的10月销量只有14992辆,对比之前的销量,确实在下滑。
但这个问题的角度错了。
小米汽车10月的总交付量是48654辆。
SU7的销量虽然下来了,但新产品YU7的销量上来了。
YU7单月交付了33662辆,直接成为了10月全国SUV销冠。
这不是小米衰落,这是小米的产品线从单点爆发升级为多点开花。
而且从交付量的角度来看,小米的总交付量还在上升。
只不过是从一款车型驱动,变成了多款车型驱动。
这说明小米的产品规划很成功。
不是把所有赌注压在一款车上,而是通过多款产品来覆盖不同的消费人群。
问题三:现在买新能源车还会再降价吗?
这个问题的回答需要看数据。
2025年碳酸锂的价格在77000到83300块一吨。
对比2023年的600000块一吨,确实降了很多。
但这个成本下降有没有完全转化为价格优势?没有。
为什么?因为车企在成本下来的时候,并没有简单地降价。
反而是在研发上投入更多,在产能扩张上投入更多。
比亚迪今年的研发投入超过了100亿块。极氪、吉利等企业也都在加大研发投入。
他们在用成本下降换来的利润空间,去做更多的产品迭代和技术创新。
所以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短期内主流车型的价格已经基本见底。
现在买,比半年后买更划算。
原因很简单:库存压力没有以前那么大了。
市场已经从供小于求变成了供需相对平衡。
库存积压的风险大大降低了。
问题四:长安启源为啥没进全球TOP10?
长安启源10月销量36378辆,确实创了自身纪录。
但为什么没进全球TOP10呢?
原因很简单:全球TOP10看的是全球销量,不是中国市场销量。
长安启源目前的海外销量很小。
启源的策略很清楚:先在中国市场做大,做扎实了,再开拓海外市场。
这个顺序是对的。
因为中国市场足够大,大到能让一个品牌达到年销百万辆的规模。
中国市场做好了,再去海外开拓,成功率会更高。
从国内市场来看,长安启源已经稳稳地进入了自主品牌的第一阵营。
这已经是很大的成就了。
结语 新能源车市的"中国主场时代"真的来了!
从2025年10月的销量数据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彻底进入了中国品牌的主场。
特斯拉从中国前十掉队,这不是偶然,这是必然。
吉利、奇瑞、零跑、小米这些国产品牌用技术加性价比硬刚全球巨头。
市场的秩序被彻底打乱了。
但这不是坏事,这恰恰说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成熟了。
几个关键数据值得注意:比亚迪的全球市占率达到了15.7。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首次超过了50,达到了51.6。
吉利银河的同比增长达到了101,零跑的增长达到了84。
新势力的小米、蔚来、小鹏月销都在破四万。
这些数据加在一起说明了什么?说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上半场(品牌争夺)已经真正结束了。
下半场(技术和成本竞争)刚刚开始。
在这个下半场里,中国品牌有天然的优势。
供应链的完整性优势,成本控制的能力优势,技术迭代的速度优势,对消费者的理解优势。
这些优势叠加在一起,足以让中国品牌在接下来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最后还有一个灵魂拷问:如果你的预算是10万到20万,现在你会选吉利银河、零跑、长安启源这些品牌,还是已经不在一个价位上的特斯拉?
评论区里有很多人给出的答案已经很清晰了。
他们选择了中国品牌。
不是因为爱国,而是因为在同样的价位上,中国品牌给了他们更好的产品。
这就是市场选择。
而市场选择往往是最真实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