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汽的灵魂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豪言壮语犹在耳旁,到了2025年,这句话似乎成了某种黑色幽默。短短几年间,上汽的灵魂不仅没有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还变得愈发依赖华为的“黑科技”,这种变化让吃瓜群众一时摸不着头脑。
上汽与鸿蒙智行联合推出的上界H5预售显然轰轰烈烈,小订轻松破8万台,然而正式上市后一小时才卖出不到1万台,这波操作怎么看都像是在给数据“冲热度”,但消费者态度分明不买账!更让人挠头的是所谓的“买一个华为支架要多掏几万元”的定价逻辑,这种套路难免让人怀疑,这到底是卖车还是在消费华为流量?
事实上,这样的故事绝非上汽一家独有。近年来,选择与华为深度合作的车企从国企到民企,从本土到国际巨头,那可谓蔚为壮观。从比亚迪到丰田,从北汽到奇瑞,大家似乎心照不宣地达成了共识与华为绑定,才能在新能源转型路上分得一杯羹。
但问题来了,华为提供栓心锁吗?从零部件到整车定义、产品设计再到渠道销售,华为面面俱到,这种“三管齐下”的模式固然给车企带来了技术加持和流量支持,却也让车企们不得不“交出灵魂”,彻底沦为“代工厂”。试问,当一个车企连自己的灵魂都拱手相让,它又该如何向消费者证明自己的独立价值呢?
不能否认的是,与华为合作确实救活了一些濒临绝境的小企业,比如赛力斯。曾经的东风小康在新能源车领域多次受挫,连年销量毫无起色,但自从牵手华为后,股价飙升,推出的问界系列也成了爆款,简直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生动演绎。然而这个例子虽然成功,却更多是个例。就拿奇瑞来说,虽然是造车老牌选手,却因新能源渗透率偏低与海外市场竞争失利,在IPO关键时期急需华为的品牌力“输血”。这种情况下,“灵魂交易”能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还是未知数。
北汽和上汽的情况更显悲凉。北汽蓝谷累亏300亿,上汽销量暴跌,连“销冠”光环都转手他人,又如何指望它们在一场灵魂共塑中翻身?上汽并不缺经验,也不缺技术,缺的似乎还是那个打破困局的“杀手锏”。正如其CEO所言,未来汽车行业早已不是拼单打独斗,而是网状生态时代,与华为合作是转型的唯一选择。但在鸿蒙体系资源已然被稀释的情况下,车企们蹭华为热度或许只能是短线解困,长期能否有效还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问题不仅仅在于资源分配的不均。那些完全放权的车企像赛力斯,资源都分配得极为优渥;但那些有所保留的,比如奇瑞智界,还在自家的车型与鸿蒙体系中打“双线战争”,如同两只手在抢食一碗饭。这让人不得不反思与华为合作是否真能解燃眉之急,或者只是在消费者和生态链之间勉强维持体面?
另一方面,华为的烦恼也不少。一方面它尝试成为汽车产业链上的“博世”,牢牢占据核心位置;另一方面,超过30家车企的蜂拥入局却让其资源捉襟见肘。各家车企各怀心思,有人愿意全面放权,有人却仅愿“借光”,这种不对等的合作模式会不会反过来削弱华为的口碑,拖累两边的市场表现?
如果说车企们“交出灵魂”是无奈之选,那么华为如何平衡与这些“灵魂买家”的合作,也是一枚藏着风险的硬币。到底是迎合的大喊大叫,还是踏实一些做真正的技术赋能者?这场新能源转型升级的博弈,注定成为未来几年整个汽车行业的关键考验。
试问,当造车不再只是造车,而是生态、流量和的“三合一挑战”,谁才能活到最后、撑起行业的未来?时间会给答案,而答案或许比我们预想的更复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