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拉新车起名投票,用户热情参与,最终还是看产品力

谁能想到,买车这件事,还能跟起名字扯到一起?最近,欧拉又整出点花样,新SUV的申报图刚露面,名字还没定呢。官方直接甩出了个投票,让大家帮着来起名。你说是“猫猫叫”还是“嗷嗷跑”?看着挺有意思,像开家庭会议,大家凑一起拿主意,感觉厂商把权力交到了咱们用户手里,特别民主,特别亲民——但真是这样吗?

你真以为“由你决定”吗?恐怕不是。

仔细琢磨一下,欧拉这三个选项,都没跳出自己的老一套。不是老猫系列加个新成员,就是来个国外范儿的数字字母组合。换句话说,虽然让你选,但你能选的都是他们提前想好了、自己喜欢的,要是真让你随便起,拿出“黑猫警长”或者“闪电麦昆”,指不定他们又该“经过慎重讨论最终采纳官方意见”了。你别看有投票,本质上还是在公司规划的画圈圈里绕,你就是“参与感”最多,主导权还是他们的。

但仔细想想,这套路还真不愚蠢。这不单是一次命名活动,更是一次聪明的营销铺垫。让你参与,让你讨论,相当于让整个车圈、网络上都帮着轰轰烈烈做预热。吃瓜群众为了给新车找个有意思的名字,帮着“热度拉起来”。厂商不用花大价钱搞广告,你一个投票、一条评论、一句吐槽,都在替他们宣传。明面是民主,其实是营销。

问题来了,这样的方式到底好还是不好?你参与了,有投入,感觉自己是品牌的一部分,可这是不是一种“假装的参与感”?是不是自家孩子在自家院子打水漂,看似有选择,其实早就在厂家的规划里转悠?你选A还是B还是C,都一定是老板已经愿意接受的结局,你永远没法左右他们真想做的方向。

欧拉新车起名投票,用户热情参与,最终还是看产品力-有驾
欧拉新车起名投票,用户热情参与,最终还是看产品力-有驾

不过反过来说,难道这种“营销式民主”是一种坏事吗?我倒觉得也没有那么绝对。至少公司愿意让用户多参与、把用户的声音摆在桌面上讨论,总比生冷地直接拍板要好吧。你能投票,你能提意见,你还能在网上跟大家畅聊自己想象的新车名,说到底,参与的过程也有乐趣,有体验。大家边玩边讨论,说不定能蹦出点新鲜创意,哪怕最后没被采用,你对这个牌子也多半又加了点好感分。

这里得琢磨一个问题:名字是否真的影响车的受欢迎程度?假如欧拉真把新车叫“喵喵叫”,你会更容易记住它,觉得品牌年轻、可爱,有点反套路,适合和小猫小狗一起上街溜达。但如果叫“ORA 5”或者“ORA i5”,是不是和一堆电动车品牌里排列组合的名字就融到一块去了?闪亮不闪亮,是否跟品牌调性、潜在用户的喜好拉开了差距?

咱们再往深了想,厂商现在都喜欢“共创”,喜欢“陪伴用户成长”,动不动就把用户圈进来一起讨论,一起出谋划策。可到底有多少点子真能被采纳,用户到底是不是真正的主人?你说说,你给人家起名字,帮人家做热度,最后新车上市是不是还得老老实实自己掏钱买单?厂家让你参与更多,是不是因为自己也想省心省事,借助用户的力量拿热度,拿数据,拿直接反馈?你能一边参与讨论,一边顺便被调动起兴趣,多看几眼,多点两下,哪天真下单了,厂家内心估计才会真正感谢你。

说来说去,最终决定这车能不能大卖,真的是名字吗?咱们买车还是看本事,看配置,看性价比,看售后服务,看体验。名字嘛,说到底就是个符号,顶多给你加点谈资——哪天跟朋友聊天,“我的车是网友投票定的名字”,挺酷吧?可要是真跑不动,不省油,不实用,叫“猫猫叫”也没戏。真香还是得看产品能不能打。

其实,很多品牌都用过类似的路数。你翻翻历史,从小天鹅洗衣机到小米电话,有多少公司一开始都靠着跟用户互动来造势,结果最后我们记得的是产品,名字成了顺便。品牌本身是靠质量、服务和体验建立的,名字只是加分项,绝不是决定因素。公司这么做,有营销的考量,让大家免费帮忙炒热度,让用户觉得自己有参与感,但到头来,产品好才是真的好。

现在这个年代,车企想讨好年轻用户,想让大家感觉“我们是一家人,一路同行”,越来越多开始搞用户参与、共创、互动。甚至很多汽车品牌出圈做短视频、开玩笑、玩梗,把自己从一个硬邦邦的机械企业变成了网络热厂牌。欧拉这次命名,就是典型的用年轻人喜欢的、社交化的打法,试图跟大家打成一片。

欧拉新车起名投票,用户热情参与,最终还是看产品力-有驾

关键的地方来了,你参与投票是不是就真的大功告成?你起名那会热热闹闹,厂商借机铺垫热度,但你心里清楚,这车真上市,哪个名字能流传下来还是看产品力。名字顶多是个幌子,真想赢得市场,还是得把车做好,哪怕叫“王大锤”也能大卖。你仔细想想,谁在乎iPhone背后的名字?大家更在乎功能、价格和体验。给车取个好听的名字并不能帮车跑路,也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有时候,厂家太热衷于“包装”,看上去很平民,其实你还是那个看热闹的,工作做得再好,说到底你也不是幕后主宰者。经常看到公司“让用户参与”,但最后还是老板拍板,用户只是帮忙出出主意,他们自己决定是不是用、怎么用。你投票,发声,制造热度,对公司来说是非常好的宣传,对你自己来说,也许是一种自我满足,但本质上,你还是消费者,不是设计师,也不是决策者,参与感归参与感,决定权还是掌握在厂商手里。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思考,那就是:咱现在是不是进入了“全民参与感时代”?你翻一翻社交平台,什么都得拉用户一起讨论,什么都得做个投票共创,搞得大家似乎不参与点啥就跟不上潮流。有多少活动是认真的、真心的,多少又是借机做个话题?你愿意参与这事儿,是因为真想贡献意见,还是因为凑个热闹,刷个存在感?这些活动最终是不是让品牌圈住了一批粉丝,但又很快就被新鲜事物冲淡了?

欧拉这次起名活动其实也反映了当下汽车市场的新玩法。要打出圈,吸引眼球,不光靠“造产品”,还要懂“造流量”。靠名字、靠互动、靠故事,把自己的每一步都变成用户的玩乐场。你愿不愿意入场玩一把,愿不愿意多听一听,多说一句,厂商在意的是你是不是愿意多待一会,多聊几句,多刷点热度。

你喜欢“猫猫叫”吗?你觉得“ORA 5”够国际范吗?你会因为一个新鲜名字打起精神,一头栽进欧拉的世界吗?也许会,也许不会。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但不用太纠结。公司让你投票,是想要情感联结,是想给产品加一点温度。你投不投,选不选,最终决定还在产品本身。大家热热闹闹之后,还得回归冷静理性的消费标准:新车到底值不值,性能行不行,售后靠不靠谱。这些才是决定买不买的核心。

有意思的是,带着这种想法参与,要比躺着等待新名字有乐趣。你能把你想法表达出来,能在朋友圈聊一聊,哪怕最后被官方“采纳”还是“感谢参与”,这过程也别有一番风情。每个人都成了品牌故事的一部分,厂商也用你的热情把自己包装得更亲民、更年轻、更有活力。怎么玩,是公司的事儿,怎么选,是你的自由,但别忘了,最终决定权总归是他们的。

说到底,车好不好才是最关键。别管叫什么名,市场最后都会告诉厂商什么名才有用。起名字只是个幌子,质量才是硬道理。你今天能帮他们起名,明天也能用脚投票。车要是很一般,叫啥都不管用;车要是真顶呱呱,名字再怪市场都能接受。

所以,遇到这种事儿,大可不必太较真。起名字是个乐,参与是个趣,热闹热闹无伤大雅,别把自己太当回事,也别把投票太当权利。你参与了,享受这乐趣就行,将来买不买,看车本事,名字只是锦上添花。这世界,看似越来越让你做主,实际上总归还是产品自己说了算。“喵喵叫”也好,“嗷嗷跑”也罢,市场自有答案,真正能留下来的永远是那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新车。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