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谱!电车续航“缩水”,厂家反怼:用户不会开?

今日头条,车圈又掀起一阵巨浪!

这事儿,绝非小打小闹,够味儿,够劲儿!

咱们今天就得把这锅“大瓜”给它掰开了,揉碎了,好好品一品。

最近网上那叫一个热闹,一条关于“某新能源汽车,用户抱怨续航不行,厂家回怼‘是你们不会开’”的新闻,那热度,简直是坐火箭一样往上蹿!

你说这事儿,听着是不是有点邪乎?

就好比你辛辛苦苦攒钱买了辆宝贝,结果人家告诉你:“不是宝贝差,是你自己太笨,用不好!”

我这听着,都替那车主心酸,也替这品牌捏把汗。

离谱!电车续航“缩水”,厂家反怼:用户不会开?-有驾

咱们先不急着下结论,先来捋一捋这事儿的来龙去脉。

不少车主反映,他们买的这款新能源车,实际开起来,跟宣传的“理想状态”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尤其是在冬天,或者跑高速的时候,那电量下降的速度,简直是“吞电兽”,让每一次出行都笼罩在一片“电量焦虑”的阴影下。

这可不是小事,要知道,新能源汽车最大的卖点之一,就是那“省钱”、“环保”,还有那“高科技”带来的便利。

可要是连“能开多远”都成了问题,那这“高科技”,岂不就成了“麻烦制造者”?

离谱!电车续航“缩水”,厂家反怼:用户不会开?-有驾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当车主们把这些困扰告诉厂家的时候,厂家给出的回应是:“是用户不会用”。

这话说的,可真是够“硬气”!

言下之意,是我们这些花钱买车的,反倒成了“技术小白”,连个车都开不好?

这逻辑,我这老脑瓜子有点转不过来。

难道说,买辆车,还得先考个“新能源汽车使用证”?

这岂不是有点像“司马迁写史记,却被告知不识字”的荒诞。

离谱!电车续航“缩水”,厂家反怼:用户不会开?-有驾

这事儿一出,网上可炸开了锅!

评论区那叫一个“火力全开”,有的替车主打抱不平,有的质疑厂家技术不靠谱,还有不少人冷嘲热讽。

我看到好多评论说:“这不就是‘皇帝的新车’吗?

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有厂家装糊涂!”

更有狠的:“这波操作,简直把用户当猴耍!”

离谱!电车续航“缩水”,厂家反怼:用户不会开?-有驾

我这老司机,也算见过不少风浪了。

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车,续航问题,确实是绕不开的难题。

尤其是在咱们这地大物博的中国,路况复杂,谁家还没个说走就走的长途旅行?

要是每次出门,都得像侦探一样,时刻盯着电量,规划充电路线,那这“自由”、“便捷”,岂不就成了镜花水月?

我记得我之前试驾过一款某品牌的纯电SUV,那续航,真是“感人”。

厂家宣传说能跑600公里,我开着跑了一趟高速,那电量掉得,比坐火箭还快。

好家伙,跑了不到300公里,就得开始满世界找充电桩了。

我当时就暗自思忖,这厂家给的续航数据,莫不是在“真空无风”的实验室里测出来的?

还是说,他们觉得,我们开车的,就只会在自家小区里“悠哉悠哉”地转悠,从不上高速,不跑长途?

离谱!电车续航“缩水”,厂家反怼:用户不会开?-有驾

所以说,当这次事件爆出来的时候,我一点都不意外。

这背后,可能牵扯到很多东西。

一是技术方面,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能量管理系统,是不是真的能支撑起日常各种复杂的路况?

二是宣传方面,厂家在宣传续航的时候,有没有“注水”的成分?

三是服务方面,当用户遇到问题时,厂家能不能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而不是一味地推卸责任?

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扒一扒,这“电量焦虑”背后,到底藏着哪些 Carsman(用车社)式 的“门道”。

续航问题,是“技术瓶颈”还是“宣传陷阱”?

首先,咱们得承认,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很快,但电池技术,尤其是高能量密度、长续航的电池,确实是行业里的一大挑战。

可话又说回来,一个成熟的汽车品牌,在推出一款车之前,应该对车辆的性能有充分的测试和评估。

如果普遍存在续航与宣传不符的问题,那很难说这不是一种“宣传陷阱”。

就拿这款车来说,如果它的续航里程在冬季或者跑高速时,会大幅缩水,这本身就应该是在产品开发和宣传过程中需要考虑和告知消费者的。

比方说,在宣传页面上,可以明确写上“在特定工况下,续航可能有所下降”,而不是简单地给一个“理想续航”。

这就像你去买手机,人家告诉你“电池续航可达24小时”,但没告诉你这是“待机时间”,你拿来打电话,估计半天就没电了,你是不是感觉被骗了?

这就像“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而且,我注意到,有些厂家在宣传续航的时候,会用“CLTC”或者“NEDC”这样的测试标准。

这些标准,很多时候是在模拟理想化的城市工况下进行的,路况好,车速不高,几乎没有风阻。

可现实生活中,我们开车,哪有那么多“理想工况”?

尤其是在跑高速的时候,风阻、车速、空调的使用,都会极大地消耗电量。

如果厂家只拿最理想的测试数据来做宣传,而对实际使用中的续航衰减避而不谈,那这不就是“耍流氓”吗?

离谱!电车续航“缩水”,厂家反怼:用户不会开?-有驾

我曾经试驾过一款国产纯电轿车,那续航表现就相当稳定。

即使在高速上,也能保持宣传续航的85%左右。

我当时就觉得,这才是靠谱的厂家,他们懂得“实事求是”,也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

而这次的事件,让我觉得,有些厂家,是不是还没摆正自己的位置,还在用一些“套路”来吸引消费者?

官方回应“用户不会用”,这锅谁来背?

“用户不会用”这几个字,简直是直击灵魂的“暴击”。

这话一出,瞬间就把矛盾从厂家转移到了消费者身上。

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甩锅方式,但同时也非常“伤人”。

离谱!电车续航“缩水”,厂家反怼:用户不会开?-有驾

想想看,我们花了大价钱买车,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方便,是为了自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可要是连基本的“怎么开”都成了问题,那我们花钱买的,究竟是什么?

是“高科技”的摆设,还是“智商税”的证明?

这感觉,就好比“鸡同鸭讲”,沟通的鸿沟,横亘在眼前。

我有个朋友,买了款新能源车,刚开始也遇到不少问题。

比如,充电速度慢,续航不准。

他也是一头雾水,天天琢磨着怎么用才能让车跑得更远。

后来,他找到了一个新能源车主社群,在里面跟其他车主交流,学习了不少“省电”的技巧,也了解了不同工况下的续航差异。

慢慢地,他也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驾驶方式。

你看,这才是“用户体验”的正确打开方式。

厂家应该做的是,通过各种渠道,比如官方APP、用户手册、线下培训,去指导和帮助用户更好地使用车辆,而不是一句“不会用”,就打发了所有的问题。

更何况,新能源汽车毕竟是新生事物,很多消费者都是第一次接触。

他们需要学习和适应的过程。

如果厂家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引导,反而把责任推给消费者,这不仅是不负责任,更是对消费者的一种侮辱。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汽车品牌的售后服务人员,他特别专业,而且非常有耐心。

我问他一个关于车辆设置的问题,他不仅详细地给我讲解了操作步骤,还顺带给我科普了一些相关的知识,让我受益匪浅。

那种感觉,就像是找到了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服务机器。

用户反馈,是“噪音”还是“信号”?

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当大量的用户反馈集中出现的时候,厂家应该把它看作是“信号”,而不是“噪音”。

这些反馈,是消费者最直接的用车体验,也是最宝贵的改进意见。

如果一个品牌,能够认真倾听用户的声音,并且积极地去解决问题,那么它一定会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口碑。

反之,如果对用户的反馈置若罔闻,甚至用“用户不会用”这样的话来搪塞,那么它失去的,将是用户的信任,甚至是整个品牌的未来。

我看到很多成功的企业,都非常重视用户反馈。

他们会建立完善的用户反馈渠道,定期收集和分析用户意见,并且将这些意见融入到产品的迭代和改进中。

比方说,很多APP都会有“意见反馈”的入口,而且会及时回复用户的反馈。

这种互动,让用户觉得自己的声音被听到了,被重视了。

离谱!电车续航“缩水”,厂家反怼:用户不会开?-有驾

这次事件,恰恰暴露了某些厂家在用户反馈处理上的短板。

他们可能更关注“卖出去多少辆车”,而忽略了“用户买了车之后,是不是真的满意”。

这种短视的行为,最终只会让品牌走向衰败。

这事儿,归根结底,就是一场关于“信任”的博弈。

厂家用“不会用”来回应“电量焦虑”,就像是在告诉消费者:“你花钱买的,是我们‘不懂’的车,所以你‘不会用’,是正常的。”

这句话,听着是不是很讽刺?

这是一种“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逻辑,试图将责任转嫁,但终究难以服众。

作为消费者,我们追求的是便捷、高效、可靠的出行体验。

我们愿意尝试新能源汽车,是因为我们相信它带来的美好未来。

可要是连最基本的信任都无法建立,那么一切美好的愿景,都将化为泡影。

我真心希望,这次事件能够引起所有新能源汽车品牌的警醒。

不要把消费者当傻子,也不要把用户的反馈当噪音。

只有真正把用户放在第一位,用真诚和实力说话,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

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话:车企的成功,从来不是靠“甩锅”,而是靠“解决问题”。

至于这次事件,究竟会走向何方?

是尘埃落定,还是引发新一轮的行业地震?

咱们且看且珍惜。

各位老铁,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或者,你对新能源汽车的“电量焦虑”有什么看法?

一起聊聊呗,看看咱们的“用车社”能不能把这事儿聊出点新意思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