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跟我说一家车企,不好好造车,跑去盖楼、办学校、开商场,我第一反应就是这老板是不是疯了?
可到了保定,你才发现,不是长城疯了,是这家伙疯得比谁都稳。
在保定南城溜达一圈,那感觉真挺魔幻的。
满大街都是“长城”的影子,不是广告牌,是活生生的学校、小区、写字楼。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长城的“副业试验田”,实际上,这是一家车企,用一套谁都看不懂的打法,硬生生把自个儿的主业,扎进了土里。
这事儿得倒回2003年。
那时候的保定南城,说白了就是片鸟不拉屎的荒地,员工下了班,踩着一脚泥回宿舍。
这种地方,别说留住人才了,能来人都算给面子。
人留不住,产线就是个摆设。
长城咋干的?
没整那些虚头巴脑的班车补贴,直接自己掏钱当地产商,搞了个“长城家园”。
盖的还不是那种糊弄人的员工宿舍,标准比外头的商品房都高。
2012年房子一交,好家伙,直接成了保定南最大的社区。
员工们这下,算是彻底把根扎这儿了。
但这事儿还没完。
人住下了,孩子上学咋办?
这可是要命的问题。
你猜长城怎么着?
又自己上阵了,直接搞了个教育集团。
从幼儿园到高中,15年一贯制,双语教学,外教校长,一条龙服务。
孩子放学了学校还管托管、管晚饭、管作业。
你把这事跟你们老板说说,看他什么表情。
简直是把员工的后顾之忧,全按在地上摩擦了一遍。
住的、学的都解决了,生活娱乐能落下吗?
哐当一下,150亿砸下去,搞了个叫“爱情城”的商业综合体。
2024年,全国第一个汽车主题的商场也开业了。
三十多家车企的体验店全挤一块儿,逛商场跟逛车展似的。
这哪是给员工谋福利,这简直是在造一座城,一座围绕着造车这件主业转的城。
你以为长城这就满足了?
格局小了。
它干的那些“副业”,没一件是真为了赚钱,全是为主业“打地基”的。
比如,砸了5.1个亿,搞了个全亚洲最大的碰撞实验室,里面一个测试用的假人,都上千万,这手笔,就问你服不服。
还有那个5.7亿的燃料电池实验中心,现在还不赚钱,但人家就是咬着牙投,为的就是不被人卡脖子。
很多车企现在都快干成组装厂了,东家买个底盘,西家拼个电池,套个壳子就敢卖。
长城倒好,非得自己从传感器、电池、到算法,能干的全都自己干一遍。
这背后其实就俩逻辑,简单粗暴。
一个,是“围着人转”。
公司是人干出来的,不是钱堆出来的。
你把员工当家人,替他解决掉房子、孩子这些天大的事,他还用得着天天想着跳槽吗?
另一个,是“围着链转”。
现在谁都在喊产业链自主,可真敢下血本、熬时间去干的,有几个?
长城这股狠劲,就是在那些最容易被“卡脖子”的地方,先给自己挖条护城河。
万一哪天外面真断供了,它能活得最舒坦。
这种“我就是城市,员工就是居民”的玩法,让我想起了底特律和福特、斯图加特和奔驰,那都是一个级别的生态。
当然,这也离不开保定市政府的支持。
一个敢给,一个敢要,企业和城市就这么捆绑着往前冲。
现在很多人都在说,中国的车企是不是跑得太快了,步子迈得太大了?
可看完长城这番操作,我倒觉得,咱们不缺跑得快的企业,缺的是这种愿意下慢功夫,把根扎到地底下,把主业当命来熬的企业。
说白了,长城盖房子,开商场,最终不是为了当地产大亨,是为了让车能造得更稳,走得更远。
就像魏建军自己说的,“竹子三年不长,第四年一天能蹿好几米。”
所以别看长城好像啥都造,其实它眼里,只有车。
它造的是车,也是围绕车的一整个生态,更是一种可能属于中国车企的未来范式。
那些真正能活得久的企业,不一定是嗓门最大的,但一定是根扎得最深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