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兄弟们都在聊德国汽车的事儿,说因为缺那么几颗芯片,保时捷的生产线都停了,利润哗哗地掉。
这事儿本身不稀奇,全球化嘛,供应链上谁打个喷嚏,下游都得跟着感冒。
但最有意思的,是德国人自己的反应,尤其是他们媒体的调门,简直是一出大型的“草台班子现形记”,让人看得哭笑不得。
这帮媒体不去分析供应链的脆弱性,也不去讨论如何补救,反而把火力对准自家的汽车公司,痛心疾首地批判他们:“谁叫你们当初把中国想得太好了?天真!短视!”那个架势,就好像一群事后诸葛亮,站在道德高地上,指着一群刚刚从赌场输光了钱回来的赌徒说,你看,我早就告诉过你们,十赌九输。
这逻辑就非常奇怪。
我们把时间倒回十年前,那时候德国汽车在中国市场是什么光景?
大众、宝马、奔驰,简直就是印钞机。
每年财报一出来,中国市场的销量和利润都跟坐了火箭一样,动不动就占全球份额的三四成。
那时候,从斯图加特到慕尼黑的董事会里,洋溢着的是香槟和雪茄的味道,没人觉得这是“天真”,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全球化战略的巨大成功”。
企业的本质就是逐利,哪里有钱赚就去哪里,这本是商业世界里的硬通货。
怎么同一件事,当年让你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就是高瞻远瞩;现在供应链出了点岔子,就成了愚蠢短视的罪证了呢?
这种精神分裂式的自我批判,本质上不是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心理问题,一个“人设”崩塌后的应激反应。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聊一个词,叫“祛魅”。
过去三十年,尤其是冷战结束之后,德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都活在一个非常舒服的叙事里。
这个叙事的核心,叫做“Wandel durch Handel”,翻译过来就是“通过贸易促转变”。
这六个字,简直就是德国战后国家战略的定海神针。
说白了,就是我们跟你做生意,把你拉进我们的全球化体系,用我们的资本、技术和市场,慢慢地你就会变得跟我们一样了——拥抱我们的价值观,成为我们体系里一个温顺且富裕的成员。
在这个剧本里,德国扮演的角色非常拉风:既是慷慨的老师,又是精明的商人。
一方面,他们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输出技术和管理经验,带着一种“启蒙者”的优越感;另一方面,他们又从这些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和广阔市场中,赚取了巨额利润。
名利双收,世界上没有比这更爽的生意了。
德国汽车工业,就是这个剧本最完美的实践者。
他们在中国建厂,卖车,赚大钱,同时还觉得自己是在帮助中国现代化,简直是当代“白求恩”。
然而,历史这个编剧,从来不按套路出牌。
那个他们以为的“学生”,不但学会了,还自己划重点,搞出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甚至还想自己出题,自己当老师。
当《中国制造2025》这种东西出来的时候,德国人一开始可能还没当回事,觉得不过是学生交的一份比较有野心的学年论文。
但慢慢地,他们发现不对劲了。
这个学生不光要自己造车,还要搞电动车,搞自动驾驶,甚至在某些领域开始反向输出了。
“老师”的地位受到了威胁,这就让很多人心态崩了。
这就好比你教徒弟功夫,本来指望他给你养老送终,结果他出师后在隔壁开了个武馆,还推出了“办年卡送电饭煲”的优惠活动,把你客人都抢光了。
你这时候能怎么办?
你总不能承认自己教得太好,或者自己经营不善吧?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指着徒弟的鼻子骂:“你这个逆徒!忘恩负义!当初我就不该收你!”
德国媒体现在的哀嚎,本质上就是这种心态。
他们不是在后悔“把中国想得太好”,而是在哀悼那个“老师教学生”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他们抱怨的也不是“依赖”,而是“失控”。
当供应链的另一头,那个曾经温顺的合作伙伴,开始拥有自己的议价权,甚至能反过来卡你脖子的时候,整个“Wandel durch Handel”的叙事就彻底破产了。
我们再来扔一个冷知识炸弹。
这次卡住德国汽车脖子的芯片,根本不是什么大家想象中的7纳米、5纳米那种高精尖的CPU,而是大量不起眼的MCU,也就是微控制器。
这玩意儿控制着你的车窗升降、座椅调节、雨刮器速度,技术含量不高,利润也薄。
正因为利润薄,西方公司早在几十年前就把这块“鸡肋”业务外包出去了。
他们当时觉得这是优化资产、聚焦核心业务的英明决策。
现在好了,人家不卖给你了,你才发现,原来你的保时捷911,离了那个控制车窗的几毛钱的芯片,就真是一堆废铁。
所以你看,这根本不是什么阴谋,这就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商业逻辑的闭环。
你为了利润最大化,把产业链上附加值低但不可或缺的一环扔了出去;现在,手握这一环的人,开始跟你谈条件了。
这是一个关于商业常识的故事,而不是一个关于天真和欺骗的道德故事。
把一个纯粹的商业竞争和产业迭代问题,上升到“我们太天真”的道德批判层面,是一种非常省事的甩锅行为。
因为它回避了真正困难的问题:我们自己的产业战略是不是出了问题?
我们的安逸日子是不是过得太久了?
在新的全球竞争格局下,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承认自己技不如人,或者至少是棋差一招,是需要巨大勇气的。
相比之下,把自己打扮成一个被辜负的、很傻很天真的“白莲花”,在道德上进行自我感动,就要容易得多。
但问题是,抱怨和自我感动,造不出一颗芯片来。
历史总是在押韵地犯傻。
当年大清觉得洋人的铁路会破坏龙脉,今天欧洲觉得别人的产业升级会颠覆秩序。
本质上,都是面对一个自己不再能完全掌控的世界时,所产生的巨大焦虑。
与其花时间写文章抱怨“把别人想得太好了”,不如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毕竟,承认自己菜,比假装对手开了挂,要痛苦得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