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手记:江淮潮起 全链“智”造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沿着合肥繁华大道向西,江淮尊界超级工厂的银色建筑群在阳光下夺目耀眼。

踏入这座2024年底投产的工厂 ,记者被眼前的景象震撼:1800台智能机器人组成的全自动化生产线正协同作业,15种钢铝连接方式和298种组合工艺在实时监控下精密运作,每一处接缝都经过激光光谱分析,确保金属分子的完美咬合,实现“原子级”装配精度。

这座由江淮汽车与华为联手打造的“智能造车梦工厂”,代表了安徽新能源汽车制造的新高度。

走进蔚来汽车先进制造二工厂 ,又仿佛闯入了未来制造的“中央处理器”——“魔方”车辆存取平台犹如巨型“抓娃娃”机,6层408个车位实现灵活的库存调用;“飞地”智能装配岛,“单行道”变成“立交桥”;“天工”智能制造管理系统,“千人千面”定制工位屏……在这里,四台机器人在98秒之内可极速安装完成四扇车门,合格率100%。

支撑这座未来工厂的,是蔚来深耕十年的技术全栈:全球首个5纳米车规级智能驾驶芯片“神玑NX9031”提供算力基石,长寿命电池技术破解行业痛点。

2025年的蔚来也正经历着“破茧时刻”:今年6月,蔚来公司交付新车24925台,同比增长17.5%;7月,蔚来将打通318川藏线换电链路,实现从上海到珠峰大本营的“续航自由”。这种“产品+服务”的模式,不仅降低了用户续航焦虑,更将补能网络转化为消费引流的核心竞争力。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决定了汽车的续航里程和性能,也影响着使用安全、成本。在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华霆动力”)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六轴机器人正以微米级精度完成电池模组焊接。这里的 FLICK 岛链式产线如同精密钟表,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了不同规格电池包的快速切换,将传统6个月的定制开发周期压缩至3个月。更为重要的是,华霆动力的蜂窝电池技术历经十年迭代,即使电芯热失控,电池包也能做到零失火,确保整车安全可靠。目前,华霆动力的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及储能设备等多个领域。

这三家企业的故事,折射出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链式反应”。江汽集团作为推动安徽区域协调发展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通过与蔚来、大众、华为的合作,带动安徽省内零部件配套率提升至65%,吸引大批企业形成产业集群。目前,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已超500家,覆盖“电芯—模组—整车”全链条。

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既源自产业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服务的“软环境”。2024年3月,《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例》施行,作为全国首部省级层面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项立法,为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与此同时,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与沪苏浙共建新能源汽车“4小时产业圈”,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安徽发展的首位产业,2024年,合肥的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35万辆,国内每10台新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中,有一台便来自合肥。今年1—5月,安徽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双双跃居全国第一,实现历史性突破。

夜晚的合肥,蔚来换电站的灯光与江淮工厂的霓虹交相辉映。从华霆动力的安全电池,到江淮尊界的智能工厂,再到蔚来汽车的技术突围,这片曾经以农业为主的中部土地,如今已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版图上不可或缺的创新高地。当动力电池的“心脏”、智能整车的“大脑”与绿色制造的“骨架”在此深度融合,一个属于中国汽车工业的全新时代,正在江淮大地的智能制造车间里,被无数个精准的机械动作与闪烁的代码字符纵情书写。

制作:隗晨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