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在芜湖的全球创新大会上抛出一句“奇瑞的全球化创新体系也要‘不客气了’”,这场大会看似是技术成果展示,实则暗藏中国汽车业从“出海卖车”到“输出技术标准”的战略转折。尹同跃透露,奇瑞海外营收占比已接近50%,未来这一数字将继续扩大,这意味着奇瑞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将更多由海外市场驱动。
技术货架:五大领域的“硬核”突破
火星架构的飞鱼底盘EMB技术将制动距离缩短至32.41米,响应速度达毫秒级,且无需维护。这一技术通过三重冗余安全设计,解决了传统制动系统的延迟问题。而星枢电子电气架构的2200T算力和2.5Gbps冗余环网,让整车OTA升级时间压缩至18分钟,比行业平均速度快40%以上。
鲲鹏动力领域,奇瑞首次将混动发动机热效率提升至48%,凭借26:1超高膨胀比和“双曲三联动”机构,突破了传统发动机热效率长期徘徊在38%-45%的瓶颈。第七代混动箱综合效率达93%,未来可能推动混动车型油耗进入“时代”。
灵犀智舱的“小奇同学”实现了多模态感知融合,能将语音、视觉和车信号转化为交互上下文。猎鹰智驾的星海大数据平台积累2000万Clips高价值数据,天穹智算中心联合算力达16000 PFlops,端到端模型让自动驾驶决策更接近人类驾驶逻辑。
银河生态则展示了奇瑞超越汽车的野心:墨甲机器人已实现商业化交付,凌霄飞行平台涵盖5款机型,其中凌霄312样机完成首飞。这些技术不再局限于车辆本身,而是构建海陆空全场景出行生态。
全球化3.0阶段:从“卖车”到“卖标准”
奇瑞的全球化已进入以本地化研发为核心的3.0阶段。目前,奇瑞在海外拥有16个KD工厂,计划未来几年建立26个海外研发中心。这些中心将雇佣当地工程师,针对欧洲偏好、中东气候等区域特点进行定制化开发。
2025年前三季度,奇瑞在欧洲销量达14.5万辆,同比增长超两倍。这种增长不仅依赖性价比,源于技术适配性,奇瑞建立了覆盖120个市场的全球数据库,包含1.2万起真实事故案例,并制定100余项高于国标的企业标准。
创新体系:如何破解“九死一生”难题?
奇瑞内部设立300多个“瑶光实验室”攻坚短期课题,外部通过开阳实验室联合全球100所高校推进4000多项星火课题。
为降低创新风险,奇瑞推出“成果共享、风险我担”机制:合作项目成功则分享股权,失败则由奇瑞承担损失并支付“车马费”。这一机制吸引了200余名全球顶尖人才以项目制参与研发。
在安全层面,奇瑞累计54款车型获得全球五星安全评价,动力电池首批通过新国标。尹同跃强调“不够安全绝不上车”,例如方舟两栖系统通过IP68级防水和双动力冗余技术,让纵横G700成功横渡长江,成为全球首款实现此举的量产越野车。
资本与产业协同:港股上市后的资源调配
9月25日,奇瑞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募集资金约91.45亿港元。根据规划,35%资金用于车型研发,25%投入先进技术,20%支持海外扩张。资本注入加速了技术落地,L4级自动驾驶、轴向磁通电机等“技术货架”已进入产业化阶段。
2024年,奇瑞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265%,增速在中国前十大车企中排名第一。这种增长与全球化布局形成闭环:海外市场反哺技术迭代,技术优势又提升品牌溢价。例如,瑞虎5x在欧洲、南美等地区长期占据A0级SUV出口冠军位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