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比亚迪的新能源车队浩浩荡荡地从西安出发,沿着古老丝绸之路一路西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这不是普通的“出国游”,而是中国智造向全球宣战的一场大秀。王朝、海洋、方程豹等多款车型齐亮相,“天神之眼”智能驾驶和兆瓦闪充技术成了这条上合之路上的流动名片。国内价格战正酣,比亚迪却在海外另起炉灶,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生意经?
国内肉搏:价格刺刀见红,成本才是真底牌
先看一组数据——2025年6月,比亚迪总销量37.76万辆,同比增长11%。其中国内28.79万辆,对手们也不含糊:吉利银河、小鹏、零跑三家加起来卖了17.28万辆,占比亚迪本土销量六成。这意味着什么?市场蛋糕没变大,只能拼命抢份额。
最要命的是“价格战”。很多品牌的新车成交价直接击穿成本线,不赚钱甚至倒贴钱卖,就是为了抢用户。但比亚迪能扛住,是因为它有两张王牌。一是SKU精简,把滞销车型砍掉,让元PLUS和海豚这些主力产品配置更强还降本;二是终端促销力度空前,金融贴息翻倍,部分车型优惠直降万元。
可光靠打折远远不够。比亚迪最大杀器其实在于垂直整合体系——自己做电池、电机、电控,一台车下来单车成本至少低同行15%。刀片电池和CTB技术不是谁想学就能学会的,这就是硬核壁垒。当别家赔钱跟风降价时,比亚迪还能靠海外市场回血。
全球化狂飙:利润管道越修越粗
把目光投向国外,会发现比亚迪正在用另一套打法讲故事。今年上半年海外销量46.33万辆,同比暴涨132%,每个月都在刷新纪录。在德国、澳大利亚、泰国等15个国家,新势力们还没站稳脚跟的时候,比亚迪已经超越特斯拉拿下新能源头把交椅。
为什么敢这么猛?工厂建到巴西(年产30万)、泰国(基地扩建)、匈牙利(设备进场),产业链直接铺到门口。本地化生产+技术输出带来的溢价空间巨大,比如ATTO 3欧洲售价高出国内40%,东南亚游艇版贵近一倍但照样热销12个月冠军。这些利润反哺回中国,让公司有底气继续投入研发与营销,而不是被内卷拖死。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上合万里行”并非单纯刷存在感。在哈萨克斯坦展示兆瓦级闪充,当场签下公交集团订单;乌兹别克搞定电池回收工厂。从出口产品到输出标准,再到产业链深度嵌入,比起简单卖货,这是规则制定者的姿态。如果说过去20年丰田、本田靠混动走遍世界,那么未来10年,中国新能源巨头可能将重写行业剧本。
高端破局:“豹系”异军突起挑战旧认知
内卷中低端市场之外,高端化成为新的必争之地。今年二季度财报显示,高端品牌腾势+方程豹营收占28%、利润贡献35%。特别是方程豹系列,从硬派越野豹5/8,到城市SUV钛3,一举突破月销1.89万辆,把腾势甩在身后。“钛3现象”的背后,是精准切中年轻家庭需求——既要性能爆表(三秒级加速),又得续航无忧(710km),再配炫酷外观吸引Z世代买单。据调研,其用户35岁以下占62%,彻底洗掉传统家用标签。而且接下来还有皮卡MPV等新品蓄势待发,“全品类战略”呼之欲出,高端阵营格局或将重新洗牌。
信息增量与操作建议:
1. 关注上下游供应链机会。不只是整车制造商受益,本轮全球扩张带动动力电池原材料企业、高压快充设施供应商以及国际物流公司同步成长。例如宁德时代、中伟股份及港口运输龙头均迎来新增长点。
2. 多元资产配置分散风险。A股汽车板块波动剧烈,可适当配置港股及美股相关ETF,如追踪新能源汽车指数基金,同时结合债券型基金对冲短期波动。
3. 跟踪政策变化灵活调整仓位。目前欧盟对华新能源汽车征税政策仍存变数,中信证券认为短期影响有限,中金则提示需警惕贸易摩擦升级风险,华泰建议重点关注东南亚游、新兴欧洲替代性市场开拓进展。因此应动态评估区域布局,不宜押注单一国家或地区。
认知误区提醒:“只要通胀资源涨价就一定利好所有锂矿/稀土概念”,实际上海外需求结构变化、新能源补贴退坡都会影响原材料企业盈利能力,要结合供需两侧动态判断,并警惕过度炒作风险。(详见沪深交易所2025-07-05最新公告)
结语:
当大家都盯着眼前那点蛋糕你争我夺,有没有想过真正的大餐其实早已摆在更广阔的桌面?如果说过去几年拼的是谁跑得快,现在拼的是谁能跨山越海活得久。有胆子、有谋略的人,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你准备好了吗?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为个人观点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请务必理性决策并咨询专业人士意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