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提到克罗地亚的Rimac公司,第一反应可能就是那台售价上千万,跑起来像一道闪电的电动超级跑车。
这家公司确实是靠着造这种顶级富豪的“大玩具”出了名。
但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这种千万级别的超跑,一年到头又能卖出去几辆呢?
光靠这个生意,公司要怎么发展壮大?
其实,在这背后,Rimac早就下了一盘非常大的棋。
最近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国际车展上,他们就把自己的底牌亮了出来,展示了一系列新技术,这些东西一出来,可以说让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都得重新审视一下这个来自东欧的“技术新贵”。
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只造整车了,而是要成为所有汽车品牌背后那个提供最核心、最强大“武器”的供应商。
咱们先聊聊这次发布会上最引人注目的一项技术:固态电池平台。
固态电池这个词,在咱们关注新能源汽车的朋友耳朵里可能已经听出茧子了,它被誉为是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圣杯”,谁能率先大规模应用,谁就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电动汽车电池,不管是三元锂还是磷酸铁锂,内部都含有液态的电解液,就像是电池的“血液”。
这种设计虽然成熟,但也存在一些天生的短板,比如在极端情况下,像碰撞或者穿刺时,有短路起火的风险,而且它的能量密度,也就是单位重量能储存的电量,已经越来越接近理论极限了。
而固态电池,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用固态的电解质取代了液态电解液。
这样做的好处非常明显,首先就是安全性大大提高,因为它从根本上杜绝了漏液和燃烧的风险,你甚至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块更稳定、更安全的“能量砖”。
其次,它的能量密度可以做得更高,这意味着同样重量的电池包,可以储存更多的电能,让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得到质的飞跃,彻底告别里程焦虑。
同时,它的充电性能和使用寿命理论上也会更出色。
过去,大家总觉得固态电池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还很遥远。
但这次Rimac直接推出了一个完整的、基于固态电池电芯打造的电池组平台,这无疑是向全世界宣告,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正在大大提速。
他们实现这一步的关键在于“借力打力”,选择和行业里的顶尖高手合作。
他们找到了咱们中国台湾的辉能科技来提供核心的固态电芯,辉能科技在这个领域已经深耕多年,是全球固态电池研发的领跑者之一。
同时,他们还与日本的三菱化学集团合作,解决了关键材料的供应问题。
这种强强联合的模式,让他们能够迅速地将前沿技术转化为可应用的平台化产品。
虽然Rimac目前还没有公布这套固态电池平台的具体性能参数,比如能量密度达到了多少瓦时每公斤,或者充电速度有多快,但这个动作本身就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固态电池的竞争已经从“纸上谈兵”进入到了“真刀真枪”的阶段。
看到这里,我们国内的汽车爱好者和从业者肯定会感到非常自豪,因为在固态电池这条赛道上,我们中国的企业不仅没有落后,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处于领先地位。
比如,蔚来汽车搭载卫蓝新能源供应的150度半固态电池包的车型,已经进行了上千公里的真实路况续航测试,取得了非常惊人的成绩。
而电池巨头宁德时代也发布了能量密度高达500Wh/kg的凝聚态电池,为电动飞机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可以说,全球范围内围绕下一代电池技术的竞赛已经全面展开,Rimac的加入,更像是给这场竞赛添了一把火,尤其是在提醒那些欧洲的传统汽车豪强,技术变革的速度远比想象中要快,如果不加速转型,未来可能会非常被动。
Rimac的聪明之处在于,它不仅为自己未来的超跑储备技术,更是将这套技术做成一个开放的平台,可以提供给其他任何有需求的汽车制造商。
当然,一辆出色的电动车,光有强大的“心脏”(电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能够完美匹配的“肌肉群”(电驱动系统)。
Rimac这次同步推出的全新系列电驱动桥,其性能参数只能用“惊人”来形容。
我们来试着理解一下几个核心数据。
首先是功率密度超过8千瓦/千克。
这是什么概念呢?
我们可以打个比方,一个普通的家用微波炉大概重十多公斤,而Rimac的这套电驱动系统,同样是十公斤左右的重量,却能爆发出超过80千瓦的功率,这已经相当于一台主流1.5T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动力水平了。
把这样小而强的动力单元装在车上,意味着整车可以做得更轻,操控性更好,同时也能为电池或者乘坐空间省出宝贵的位置。
再来看另一个数据,转子最高转速可以达到惊人的25000转/分钟。
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高性能电动车的电机转速,普遍在一万八到两万转的区间。
更高的转速意味着电机在高速运转时依然能保持高效,车辆在高速状态下的再加速能力会更强,最高时速也能提得更高。
这就像一个顶级的短跑运动员,不仅起跑爆发力强,而且在冲刺的后半段还能不断提速,把对手甩在身后。
而他们为顶级性能车准备的一款双电机“XXL驱动桥”,其总扭矩更是超过了11000牛·米。
这个数字已经脱离了普通家用车的范畴,一些重型卡车的扭矩也不过如此。
如此强大的扭矩,带来的就是那种能把人牢牢压在座椅上、甚至有些眩晕的极致推背感。
在电驱动系统方面,我们中国的企业同样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
比如华为的DriveONE电驱动系统,通过高度集成化和先进的算法,实现了性能、效率和成本的绝佳平衡,已经广泛应用在问界等多个品牌的车型上。
比亚迪更是将电机、电控、减速器等八个核心部件高度集成在一起,打造出全球领先的八合一电驱总成,极大地优化了空间和效率,为旗下车型的热销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以说,Rimac走的是一条不计成本、追求极致性能的“金字塔尖”路线,而我们中国的企业则更擅长将先进技术快速普及化,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让广大普通消费者也能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驾驶乐趣。
这两条发展路径并行不悖,共同推动着全球电动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
从Rimac的整体布局来看,他们的目标已经非常清晰。
在克罗地亚投资2亿欧元建设新的生产基地,目标是未来每个月能生产数万台电池包和电驱动系统。
他们的客户名单也越来越长,宝马、保时捷这些汽车界的泰斗级品牌都名列其中。
这充分说明,在电动化这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浪潮面前,即便是拥有百年技术积累的传统巨头,也需要像Rimac这样的新兴技术公司来作为“外援”,帮助它们在最核心的电池、电机和电控领域快速补齐短板。
Rimac正在完成一次华丽的转身,从一个只为极少数人服务的超跑制造商,转变为一个影响整个汽车产业格局的关键技术供应商。
它的故事告诉我们,未来汽车行业的竞争,早已不再是简单地比拼品牌历史和外观设计,而是深入到了最底层的核心技术平台之争。
谁掌握了最先进的三电技术,谁就掌握了定义下一代汽车的主动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