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汽车行业的数据被传得沸沸扬扬:某新能源车企一年亏了200亿。两百亿!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也太夸张了吧?卖车能亏成这样?”再往后听到的就更离谱,像“这车企每卖一台车亏十几万”“这是在用钱换命吧”,甚至还有人说他们干脆别造车了,转行搞慈善可能还能轻松点。
但真的是这样吗?亏损200亿,看着确实挺吓人的。不过这事,拆开看就没那么简单了。我们先不着急下结论,捋一捋这200亿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先说说账面上的“亏”。这家车企2022年的营收是1000多亿,同比暴涨了90%。听起来挺稳,销量也很能打,在国内新能源车销量榜上排前几。关键是,毛利率还不错,正数,15%左右。那为什么毛利率还过得去,最后却亏损200亿?这就要看它的账了。
200亿亏在哪?最大头是研发和市场费用。研发支出高达200多亿,占营收的20%。什么概念?传统车企一般研发占比在5%-10%,新势力车企稍微高点,但也就10%-15%。这家车企直接给你拉满,甩同行一大截。再加上市场推广和网络建设,花了100多亿。你看,光这两块就基本把营收吃光了,最后账面当然是一片“惨烈”。
这么一对比,200亿亏得其实不算“离谱”,但还是有点扎眼。毕竟同行们看起来没这么“放飞”。比如另一家新能源巨头,虽然研发投入也不少,但整体亏损控制在几十亿以内。再比如一些传统车企,研发费用不高,广告投放也精打细算,账面上反而挺好看。但问题来了,账面好看就真的好吗?这就得往深了拆。
先说研发。新能源车企研发支出高,这事几乎是行业共识。因为技术门槛摆在那儿,电池、电驱、智能化、自动驾驶,哪个不是烧钱的“大坑”?传统车企靠几十年积累,摊平研发成本,做得轻松;但新能源车企,尤其是新势力,得靠砸钱追赶甚至超越。问题是,砸多少钱算合理?有些车企确实在“拼命”,研发占营收的比例越来越高,甚至逼近30%。这种打法短期看着亏,但只要技术跑出来,后面基本就稳了。比如特斯拉,前几年巨亏,现在靠着技术领先,毛利率高得吓人。
再说市场费用。这块确实分歧很大。有些车企觉得,新能源市场现在是“抢地盘”的阶段,不舍得砸钱就别想抢份额。但也有人质疑,过度投放真的有效吗?再说砸钱之后,品牌价值能不能撑得住?有些车企卖车靠补贴、靠促销,把价格拉得特别低,结果用户一旦发现品牌溢价撑不住,就很难再提价。这种“低价换市场”的路子,短期有效,但长期风险大。
回头看这家亏了200亿的车企,研发和市场费用确实高,但并不是“乱花钱”。它的逻辑其实挺清晰:先拼技术,再抢市场,最后靠规模化赚钱。问题是,这条路对任何车企来说都不简单。你得保证技术真的能跑出来,市场规模真的能起来,否则就会陷入“越亏越多”的死循环。
对比同行,有些车企走的是稳扎稳打的路线,研发和市场费用都控制得比较死,账面上看着健康,但技术和市场规模可能会受限制。还有些车企,研发投入高,但市场费用比较克制,优先提升品牌溢价,利润率没那么惨。再看传统车企,账面上最“健康”,但研发投入少,技术储备可能会出问题。总之,各家玩法不同,但谁也不容易。
那这么看来,亏200亿到底值不值?这就得看它接下来怎么走。如果研发投入真的能带来技术突破,市场投入真的能换来规模效应,那这200亿就是“战略性亏损”,后面能赚回来。但如果技术没跑出来,市场也没起来,那就真的危险了。
所以,这事看着吓人,其实没那么简单。亏损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亏在什么地方,能不能亏出结果。新能源车企的账,不能只看表面的数字,还得看背后的逻辑。像这家车企,200亿亏得确实狠,但如果能在技术和市场上跑出来,未来可能会狠狠地反杀。
最后一句话,用业内的说法总结:账面上的亏损,是汽车行业转型必经的“阵痛期”。关键不是亏不亏,而是亏完之后,能不能站起来跑得更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