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imsu
金秋十月,咱们这个圈子又迎来了那个熟悉的拼杀季。我站在车间走廊,听到一线工人突然插一句:这个新零件改良后,能省点油吗?我心想,这点油钱到底值不值?供应链上的改动,就像我们生活中买菜省点真的能省出个优越感,但其实够用就行。
造车这个事,还是靠钢厂、芯片厂、零件商的那点事儿堆叠出来的。比如零跑,最近连续8个月蝉联销量冠军,我不禁想,小厂的成功真是全域自研的典范。你看,零跑研发占比80%,很多核心零部件自己造。从三电到智驾,连音响都不买现成货。以前听销售讲:做自己产品最开心,省了风险,也好调节。我翻了翻笔记,上半年他们利润+174%,毛利率比去年高13个百分点。你说,这不就是成本控制的范例?
当我说出来,朋友笑:成本控得好,销的还快。话虽然简单,但真有点道理。零跑还能把省下来的钱反哺到配置上,越级配置就像逢年过节的红包,给用户带点虚晃一枪的技术感。这玩意儿,技术投入-成本优化-销量增长,像个正向循环的陀螺。
我记得前几天无意间翻了下零跑的产品线顶端:D平台,包括那款像巨无霸的D19。高端市场也在被这帮神秘黑盒逐步蚕食。虽然还没有火到爆,但有没有可能,零跑下一步杀到高端,像宝马那样,靠以研为本吃一波肉?我不敢完全乐观,这平台还缺点调味料。(这段先按下不表)
转头再看看小鹏,哎,这家去年开始撒欢的车企,也算轻松切入香槟宴。10月交付4.2万辆,创历史新高。它们被我定义为半路开香槟的,毕竟,去年追赶,追到连续2个月四万+,基本赶超预期。你想想,小鹏的增长太扎实了。前10个月,累计达到35.5万辆,现在换算大概,去年同期我感觉只有10万出头,现在一口气奔向43万,得吃加速丸了吗?这个速度,真让人怀疑是不是太快反倒闹崩。
让人拍脑门的,是他们的明星产品——MONA M03。我一看,单个月销量1.5万,平均每个月都能破万,那还真不是说笑的。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刚上市的X9增程版,特意强调63.3度大电池+60L油箱+1602公里续航,我想,这个续航啊,也差不多够我啃完一整天的算法了。你问我,这是不是纯电+增程的双路线?没细想过,但觉得,未来这个结合模式很可能会成为市场的潜规则。
(这段再稍作跳跃,转到蔚来和小米——)
说到蔚来、小米,咱们其实都知道,这俩国家队也在走稳扎稳打的路线。10月,蔚来交付4.04万辆,增长92.6%,创新高。你看,乐道品牌交付3万辆,只用了86天……这速度,几乎是秒杀传统品牌了。蔚来的多品牌战术像个金字塔,一层层铺开:主打高端的蔚来,家庭用的乐道,低端市场的萤火虫。它们能让换电成为市场焦点,也是个脑洞大开的模式创新。你猜,换电难道比加油还方便?可能,除非你说快充能更快吧。
相比之下,小米的形势就复杂点。从10月交付4万辆,连续两个月都突破这个门槛,但它又遇到胎死腹中的危机。原因嘛,供应链紧张、产能有限,甚至还有尾款未交先结账的事路。你问我:这还算造车吗?我说,算吧,只是还没找到合适的饭碗。更别说,那些充满争议的安全事故,亏我还跟我朋友打趣:要不,咱们也换身大衣去车展溜溜?小米某些型号退订率飙到19%我还真吓了一跳。
理想,哦天,这个车企的焦虑有点像我自己拼命追赶的节奏。10月,交付只有3.18万辆,环比下滑,大概就是打了个折。你说,理想的增程红利是不是快用完了?我觉得,可能吧。前几天,李想说,产能瓶颈正在努力解决,但产能这玩意儿,别说,找供应商合作送货快了些,但不一定能解决根本问题。像理想的纯电车型i8,表现得就不咋地,卖得远远不如预期。前面我听销售说:要是能走得快点,不就好了?我心里一阵咯噔,还是觉得行业的节奏太快,咱们这些局外人有时都跟不上。
一边是星火燎原的野心,一边是烟花易冷的现实。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我在整理这些数据时,心里还是在琢磨:未来的市场,会变成谁更疯狂,谁就赢吗?或者说,还会不会出现一个黑马,不在这些大牌的预料之中?
这些故事,像极了我每天打拼中的小细节——一次变速箱调试,一次供应商突然变卦,都让我觉得,汽车行业的竞争,到底还是细节决定成败。到头来,不如问问自己:你觉得,下一辆爆款会是谁家的?是不是还是那些看似普通、但藏有玄机的车型?
我边想边笑——真是没完没了的讨论啊。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