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限号轮换策略还挺常规,和北京那套路似的。估算一下,限行的尾号组合呢,调整到不同时间段,最多折腾个5组,样本也就千人左右的感受,但每天的交通压力,似乎没大变——除了一些惯了早晚高峰的老江湖。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顺便看了个朋友圈中朋友的小车照),发现他们家那辆国产微型的微笑脸,其实开起来还挺顺的,比我预想的要安静—对比起我那台老款的北汽电动车,顿时觉得电动的未来不是煽情那么简单。你说这些纯电限行是不是另有策略?有点像我妈说的,政策就是看你怎么折腾,你得折腾出点麻烦来。
提到这段先按下不表,因为我突然想问——为什么电车就可以不用限号?不觉得这像是歧视吗?北京牌的油车,限得死死,新能源车轮到限号豁免和优待,这合理么?我是不是可以说,限号政策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地域歧视?天津的你,我不知道,但似乎这些限制也在贴标签——莫非电动车那边,背后有人说:你们快换电,免得我们辛苦?这都是猜测,毕竟官方说了半天环保优先。
刚才和朋友聊到:你们天津的电车,怎么买回来,就纯粹为了省限号?还是觉得技术成熟后,就真的不用担心堵车?对头,肯定是有点试水的意思。电动车油耗成本不算低,百公里电费估算(体感)在0.2到0.3元之间。你玩个一年,电费可能比油钱还便宜吧?但要考虑,充电设施的布局,能不能到家门口充上?这才是生活大问题。我觉得大部分还是省事——省得每次黄灯前思考是不是要换车。
你们说,这轮限号能持续到什么时候?我觉得,到明年,可能还会再调。每次政策变动,我心里都在想:这个玩游戏的规则,谁更能占优势?我猜,还是那句话,敢折腾的人,最了解规则的边界。像我,惯了绕行,省的那点时间都省了。倒是有个问题:你们家那个朋友(转发了限号通知)说得对,我开我爸的电车,日子轻松好多——真的是惯就好,还是政策拉动的结果?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搞手机地图,模拟导航时突然想到:如果限行变得更细化,线路都要改,那出行成本会不会变高?我估算一下,走错路开到多出燃料,或者走更长的路,估计多花一半的时间和油钱吧。也不能全怪政策,毕竟堵车问题,和交通布局关系更大。
案头算了算,城市似乎总是在折腾。我身边的修理工说:油车不让进,电车还行,这样的差别是不是EPA(环保标准)在背后操控?我不敢多说,但心里总觉得,这也是新标准的一种拉开距离的手段。毕竟,谁不好好折腾,谁就看不到未来。这大概也是策略。
最让我操心的是:你们觉得,未来的交通究竟还会不会公平?我想问——如果铺开新能源的限行豁免,会不会出现阶层化?谁买得起新能源,谁就绝对享受更优待遇?这是不是变相的阶级标签?
另一边,朋友说:反正我就天天这样换着开,省得记日子。我笑了,真的是懒得折磨自己。适应环境,是生活的常态。换你做个车企的研发负责人,你会不会觉得,市场在扭曲?不光是技术,更是政策和心理战。像我猜测,某些品牌的电动车能大卖,也可能跟政策引导有关。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话说回来,现阶段车子变智能了,导航、续航、充电……都在快速升级。我倒觉得,未来的汽车,可能不只是交通工具,还是移动智能终端。就像我昨晚的梦,梦到车里挂着屏幕,能‘看电影’还能‘点歌’。三五年后,这不会是标配吧?只是,技术升级快,再快也绕不开用户体验——比如充电的方便程度、续航的真实体验感。
这让我想起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到底是不是在用脚投票?用实际感受,能不能判断哪个品牌的电动车真好用?还是都得看广告?
我自嘲一下:麻烦事太多,怪不得限号还要折腾得像个买卖。但交通调控还是得平衡。你说,未来几年,车市会不会又变天,让我都跟不上发布会的节奏?像我身边的亲戚,说起油车换电车,就像换了个新簸箕。是不是,是不是,每一次变革都藏着新坑?
留个悬念:你们觉得,除了政策变化之外,科技的突飞猛进是驱动未来的关键?还是,交通瓶颈本身出在城市的布局上?这些,似乎都值得深思吧。手机屏幕上那条限号通知,又让我忍不住细想:这规则到底是为谁定的?还是说,终究还是为了熬过那段折腾期让生活变得更稳?
你们看着车窗外,城市车流似乎没啥大变化,但心里旧的疑问却越来越多。到底,未来汽车,是不是也走向公平?还是,只会变成阶层的工具?
(我还没想好答案,只是在用日常的琐碎拼出一篇交通故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