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 2016 年前后,韩系车在华年销量峰值能冲到 180 多万辆,现代、起亚两大品牌的 4S 店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途胜、智跑、朗动这些车型,路上跑的频率不比日系车低。
可再看近几年的数据,2023 年韩系车在华累计销量刚过 37 万辆,2024 年上半年更是只有 18 万辆左右,短短八年时间,销量跌了八成还多,这个下滑幅度,放在整个合资品牌阵营里都算罕见。
很多人说韩系车这是 "躺平" 了,放弃中国市场了,啊君倒觉得这话有点绝对,但韩系车确实在中国市场迷失了方向。
先说说产品层面,说实话,韩系车当年能火,靠的就是 "性价比 + 颜值" 的组合拳。在自主品牌还在纠结三大件稳定性的时候,韩系车已经能拿出设计时尚、配置丰富,价格又比日系、德系低一截的车型,正好戳中了当时追求实用又爱面子的消费者需求。
可这些年,韩系车的产品迭代像是按下了慢放键,燃油车时代的核心优势不仅没守住,还被自主品牌一步步赶超。
就拿 SUV 市场来说,这曾经是韩系车的优势领域,途胜、智跑当年都是爆款。但看看现在,自主品牌的哈弗 H6、吉利博越、长安 CS75 PLUS,几乎每年都有大改款,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辅助、内饰用料这些方面不断升级,价格还始终保持亲民。
而韩系车的同级别车型,改款往往只是换个前脸、调个配置,核心技术没什么突破,内饰设计还停留在几年前的水平,塑料感强、智能化程度低,消费者自然不买账。
更关键的是新能源转型的窗口期,韩系车完全错过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式增长的这五年,正是自主品牌弯道超车的关键时期,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这些品牌,要么在纯电领域深耕,要么在插混技术上突破,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已经超过 40%,成为绝对的主流。
而韩系车呢,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显得犹豫不决,动作慢半拍。早几年,现代推出的 IONIQ 5、起亚的 EV6,在海外市场口碑还不错,但引入中国市场时,不仅定价偏高,而且在续航里程、充电速度、智能交互这些中国消费者最看重的点上,并没有形成优势。
,韩系车现在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往上走,高端品牌捷尼赛思虽然在海外市场有一定认可度,但进入中国市场后,无论是品牌宣传还是渠道建设,都显得力不从心,销量一直不温不火,根本无法和 BBA 以及蔚来、理想这些中国高端品牌抗衡。
往下沉,想和自主品牌拼性价比,又因为品牌溢价、供应链成本等原因,价格下探空间有限,10-15 万这个主流消费区间,完全被自主品牌的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双重挤压,韩系车几乎没有立足之地。
有人说,韩系车销量下滑是因为 "萨德事件" 的影响,啊君觉得,这只是一个导火索,真正的原因还是自身竞争力的下滑。中国汽车市场早已不是十几年前那个 "只要是合资品牌就好卖" 的时代了,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理性,越来越看重产品力、性价比和智能化体验。
自主品牌这些年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有目共睹,从发动机、变速箱到电池、电机、电控,核心技术不断突破,产品质量也越来越可靠,已经完全具备了和合资品牌抗衡的实力。
反观韩系车,这些年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似乎有些保守,尤其是在智能化领域,明显落后于中国品牌。现在中国消费者买车,智能座舱、语音交互、自动驾驶辅助已经成为刚需,而韩系车的车型在这些方面的表现,还停留在几年前的水平。
当然,也不能说韩系车完全 "躺平" 了,最近现代汽车宣布要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资,聚焦新能源车型和智能化技术,计划未来几年推出多款针对中国市场的新能源车型,并且会和中国的科技公司合作,提升智能交互体验。
但啊君觉得,现在才发力,难度可想而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自主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还在加速出海,在全球市场和韩系车正面竞争。
不过话说回来,中国市场始终是开放的,只要韩系车能真正放下身段,深入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拿出有竞争力的产品,还是有机会的。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