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车展热议!自主车配置内卷后何去何从

自主品牌创新乏力

2025年的广州车展已经结束了,观众看完之后最直接的感受,可能不是看到什么技术上的大突破,而是发现国内品牌好像有点“创新乏力”了。整个展厅里,到处都是那种“车长得像坦克、轴距长得离谱”的大车,什么“冰箱、彩电、大沙发”都成了标配。但你仔细一看,这些只是在堆参数,背后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核心技术或者创新逻辑。

反过来看看一些国外品牌的经典车型,哪怕是传统的燃油车,也因为设计独特、做工讲究,反而让人觉得“有那么点意思”。这说明,现在的自主品牌好像陷入了“战术上很勤奋,但战略上很偷懒”的怪圈,大家都在内卷,结果就是产品越来越同质化,缺乏真正的差异化竞争力。

广州车展热议!自主车配置内卷后何去何从-有驾

自主品牌内卷现象

今年广州车展上,自主品牌之间的竞争真是“内卷”得有点意思。大家好像都达成了某种默契:用“数字最大化”来定义自己的产品——车长必须超过5.2米,轴距要冲到3.1米,续航直接标出1000公里以上,中控屏幕一个接一个,五个起步。

有个新势力品牌在新车发布会上,整整40分钟都在念参数、比尺寸,结果一句核心技术都没提;还有个车企的新款SUV,外观几乎就是照着爆款车型复刻的,就改了改格栅和轮毂,网友直接吐槽:“换壳不换芯”。

这种“简单粗暴”的复制方式,说白了就是“战略懒惰”。很多车企不再花心思去研究设计、技术或者用户体验,而是看到哪个赛道火了就一窝蜂跟上。比如看到大三排SUV卖得好,就一堆人跟着做;看到增程式技术受欢迎,就赶紧搞项目。哪怕产品不行,也只不过是换个壳再卖一遍,根本没有“推倒重来”的勇气。

就像网友说的:“现在的国产新车,看着五花八门,开起来却都差不多,没了自己独特的个性。”

定位模糊,价值缺失

国内汽车品牌的“疲态”,说白了就是定位太模糊。为了抢市场,车企们陷入了一种“你有我也有”的军备竞赛:你装双腔空气悬架,我就上四轮转向;你配车载冰箱,我就加个车载KTV。可这些配置堆得再多,也没解决用户真正关心的问题,反而让造车成本越来越高,最后不是涨价,就是在价格战里拼命压缩利润。

更尴尬的是,这种“表面勤奋”的做法,正在让品牌越来越没个性。以前那个靠“设计出圈”的自主高端品牌,现在新车外观越来越像热门车型;主打“科技感”的车企,核心技术比如智能驾驶算法、三电系统却没什么突破,只能靠多装几个传感器来撑场面。反观一些国外品牌,哪怕是一款好几年没改款的燃油车,靠着独特的设计语言、稳定的品控和贴心的小细节,在车展上照样吸引人。有观众就说了:“看多了国产车一个样,再坐进这些经典车型里,反而觉得人家是真用心。”

其实,自主品牌现在的困境,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努力的方向不对。现在车市的竞争,已经从“比参数”变成了“拼价值”。消费者现在不只是看车子有多大、配置有多高,更在意品牌调性、技术实力和独特的用车体验。

车企转型求突破

一些车企已经开始尝试打破现状:有的不再比拼“谁的车更大”,而是转向小型车市场,主打“城市通勤+个性设计”;有的则把重点放在核心技术上,在电池材料、智能驾驶算法这些地方持续投入,打造出自己的独特优势;还有的回到用户本身,去掉那些不必要的配置,专心提升车子的驾驶体验和可靠性。这些做法虽然短期内可能看不出明显效果,但却是摆脱同质化、走向长远发展的关键。

广州车展表现出的“疲态”,其实可能是自主品牌的一次“警钟”。当价格战带来的好处慢慢消失,当消费者看穿了“参数堆砌”的套路,只有那些真正沉下心来搞技术、有自己的产品逻辑、并且懂用户需求的品牌,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中国车市需要的不是“热闹的繁荣”,而是“真正的质量突破”——毕竟,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跟着别人跑,而是一种敢于坚持、敢为人先的战略定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