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生活里最让人捉急的事儿,往往不是别人说你“不行”,而是所有人都告诉你这条路压根没人走,你还偏要死磕到底?
就像家里老人劝你别创业,领导让你老老实实按部就班,结果你偏偏觉得自己能造个火箭。
比亚迪死磕磷酸铁锂这事儿,怎么看都像是“逆行者”的教科书案例。
我第一遍看王传福在周年庆上红着眼圈讲那段往事,脑子里蹦出来的不是“技术创新”四个大字,而是“这人怎么这么轴”!
咱们快速回顾一下,剧情真的够劲爆。
在全行业一窝蜂追三元锂电池的时候,比亚迪硬是不跟风。
2015年,别人靠“高能量密度”和补贴政策把销量干到爆,比亚迪却像考场里还在算最后一道大题的学霸,彻底被甩在了身后。
网上骂声一片,“技术落后”、“王传福不懂市场”,各种冷嘲热讽直接把人骂出内伤。
同行都看衰,供应链都急了,结果这哥们就是不改。
团队反对,供应商催命,王传福一句“倒闭我也认”,豪赌铁锂,听着像逞强,实际上心里有谱。
你说这不是“轴”,是什么?
但是,历史不都是被“轴人”改写的吗?
2020年,电动车自燃新闻铺天盖地,三元锂电池的热失控就像悬在所有车企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然后,比亚迪突然甩出个“刀片电池”,穿刺测试不冒烟、不起火,直接把“安全”打成了王牌。
特斯拉都忍不住上门谈合作,大众也排队递橄榄枝。
那一句“安全才是电动车的命”,终于尘埃落定。
原材料铁和磷国内储量全球第一,不用看国外钴镍的脸色,资源卡脖子的问题提前十年躲开。
你说这是不是“战略家”的格局?
不过话说回来,现实哪有这么简单?
我有朋友2018年跳槽比亚迪,跟我喝酒时感慨:“那时候工资低,项目被砍,团队天天加班,干到怀疑人生。”很多人熬不住走了,留下来的,靠的真不是啥“伟大梦想”,而是纯粹“死磕”精神。
现在回头看,这帮“死磕”选手成了行业赢家。
你说,“要是王总不轴,早跟着改三元了,现在就是普通车企。”这话听着淡定,背后却是无数次推倒重来、通宵调试的泪水和汗水。
这让我想起一句老话:很多牛逼的技术,其实是“没路可走,硬生生把路走出来”的结果。
再说成本战,比亚迪刀片电池出来后,规模化生产把电池价格压到同行一半都不到。
2023年,铁锂电池国内装机量超过七成,连特斯拉都悄悄切换部分车型。
那些年嘲讽比亚迪“落后”的,现在也都低头跟风,路线一改,技术却不是几天就能补回来的。
这就好像你考研临时抱佛脚,最后啥都没学会,还是得靠平时积累。
说到这里,咱们不妨换个角度想想:到底什么才是“技术路线”的胜负手?
是市场风向还是长期资源?
是补贴还是安全?
我觉得大多数人都太习惯追热点,听见风吹草动就割肉,结果最后发现真赚钱的,永远是死守价值的那一拨。
王传福死磕铁锂,赌的是未来十年矿产、原材料、地缘政治这些大局。
普通商人算的是明年补贴,战略家看的是下个时代的底牌。
这是不是有点像生活里,大家都追短期流量,真正能做大的还是那些死守内容质量的?
当然,我这样说,也不是要把比亚迪捧上天。
磷酸铁锂不是万能药,也有自己的短板。
能量密度虽然提升了,但和三元比还是有距离。
你说安全重要,用户说续航也重要。
你要压成本,市场要利润。
所以,铁锂能不能一直称霸,还得看下一个拐点。
但至少这一步,比亚迪赌对了。
讲到底,这里面最有意思的一点,是“行业共识”到底靠不靠谱。
所有人都说三元锂是未来,比亚迪偏不信邪。
就像咱们身边,大家都觉得稳定最重要,你偏偏要创业;大家都觉得房子一定涨,你偏偏租房住。
最后到底是“孤勇者”赢,还是“随大流”能苟到最后?
谁说得准呢?
行业变革本身,就是一场“信念与现实”的博弈。
其实我也挺佩服王传福的,“倒闭我也认”这种话,普通人说出来就是饭馆门口拍桌子,老板娘赶紧报警。
但他能扛住全行业的压力,背后那种坚持和“轴”,有点像考研考到凌晨三点还不放弃的人。
你说这到底是“执念”还是“远见”?
要是他当年怂了,今天的比亚迪还会被特斯拉、大众主动示好吗?
你觉得这是不是运气?
还是“死磕”本身就能带来奇迹?
不过我也得自黑一句,要是我当年能死磕一门技术十年,估计现在也是行业大佬了。
可惜我连健身卡都续不起,磕了三天就放弃了。
估计评论区不少人也一样,嘴上说要坚持,身体却很诚实。
你是不是也有过死守一个方向,结果被现实啪啪打脸的经历?
还是你有点王传福的“轴劲”,硬是熬到了最后,成了大赢家?
所以问题来了,未来电池技术还会不会有下一个“王传福”?
铁锂会不会被更牛的技术颠覆?
“死磕”到底值不值?
行业变革,到底听谁的?
这事儿,我真给不了标准答案。
你说是“战略家”的远见,还是“轴人”的运气?
你更相信哪一种?
欢迎评论区来杠一杠,看看你站哪一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