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动车遇阻,气候是借口,政策和本地化才是真难题

凌晨三点的雪还没停,我蹲在案发现场旁边,手里攥着一条卷尺。车头下还残存一小滩机油,旁边凋零的银杏叶,被压成了泥。没人跟我说,这里到底是不是因为太冷才发生事故——但空气里的疑问,比冷更实在:日本人真的是因为气候寒冷不买电动车?

何小鹏在大会上一锤定音:“日本太冷,电池不靠谱,大家不信新能源。”又顺手点了欧洲的脉,说德国高速“太快”,英国法国“太窄”,“自动驾驶没法适应”。说得好像全世界的路都为中国汽车设计,其他国家都是技术淘汰赛的遗民。现场听得我直想翻兜找一根热烟,压压这句“路太窄”带来的心头荒凉。

先不急着拍桌子。我们做这一行(法医、不是汽车,更不是公关),最讲究复盘和证据链。摊开数据,韩国、挪威都比日本冷得多,特斯拉在北欧冰原上跑得飞快,比亚迪去年电动车销量在瑞典翻了一倍。如果寒冷真的能冻住电池,那也该一起冻住全球新能源市场才对。不巧的是,北欧的充电桩密度和技术适配都做得风生水起,连狗都要上路找个暖充电港。

数据其实很无聊,但很诚实。2024年,日本公共充电桩仅6.7万个,韩国一脚就踢到15万。韩国冬天一样冷,并不见他们因为电池问题就眉头一皱,放弃新能源。这不是自然力的胜利,是政策和投入的反映。日本本土品牌长期钟情于混动和氢能,像丰田、本田这些老派选手,顶着全球绿色浪潮把纯电方案推迟又推迟。他们不是被天气吓住了,是被自己老祖宗的产业惯性拖住了。你要这些企业主动颠覆自己,还不如让日本政府把富士山搬去冲绳。

小鹏的第二段词,看似为自动驾驶找借口。德国高速不限速——其实大部分路段速度集中在120到160公里之间,未必是无人驾驶车的坟场。现在主流L3、L4级自动驾驶技术,已经不是野路子,无人测试车定点跑纽博格林——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市场还没有被彻底搅动。

日本电动车遇阻,气候是借口,政策和本地化才是真难题-有驾

至于说“城市路太窄”,伦敦的老巷子是挺窄的,但自动驾驶本来就是为了解决复杂环境才诞生的。如果你的系统不敢进窄街,顶多算是半自动,再聪明也只能在高速上练轻功。欧洲城市路况混乱,反而才是锤炼技术的试金石。真要说“路太窄”,不如直说:“我的感知算法还没准备好面对欧洲城市的复杂场景,我暂时怂了。”

法律也是一道坎。日本的自动驾驶法慢得像老式咖啡机滴漏,2024年只有极少数L3级车能上特色路段。德国则让奔驰带头,法国不怕死地让Waymo自家无人车在巴黎溜达。制度差异,是技术能否落地的分水岭。这种事和天气无关,和路宽无关,和谁敢踏实试错有关。

仔细琢磨,中国新能源车企出海遇阻,技术不是唯一绊脚石。你卖了辆小鹏G9到丹麦,不是因为天气冻死人售不出去,根本原因还是人家对品牌没信仰,售后像谜语,软件像天书,保险理赔像猜谜大会。出口不是卖一辆车,是要掏心做一套靠谱系统:维修、保险、用户服务、品牌认知。那套“我们技术世界第一,市场不懂欣赏”的说法,不是技术不灵,是本地化敷衍。

欧洲这边,蔚来大张旗鼓搞换电,长城魏牌和上汽名爵各显神通恰似“新移民”,销量攀高。自动驾驶没被拒之门外,市场也不是偏见顽石。老实说,外部环境确实困难,制度、监管、习惯都慢慢磨,但技术就是为了啃硬骨头。天气不行可以预热,路窄可以升级视觉算法,怕是怕【面对问题一味甩锅】,技术领先者不是被借口捆住手脚的。

日本电动车遇阻,气候是借口,政策和本地化才是真难题-有驾

其实,每次看到类似的场合发言,就像法医面对一具蹊跷的尸体——掩饰、借口、推脱,凑出来的全是“我们努力了,是环境太恶劣”。可你看那些用专业和耐心拧开每一个细节的同行,小步快跑的后进者,凭本事硬闯的企业,没人愿意接受“自然条件决定技术极限”。真的有本事,宁可在北欧冰原上被冻成冰棍,也要把产品改到能用为止。

日本电动车遇阻,气候是借口,政策和本地化才是真难题-有驾

当然,也许局外人说话容易,夹枪带棒替谁都不公平。可我见过太多光鲜亮丽的借口——天气、市场、文化、监管,能搬出来的一次都没少。事故现场永远比发布会更诚实,问题不会因为说得动听就自动消失。

说到底,你认可哪种解释?到底是气候和道路决定技术边界,还是企业自己不想卷到头,并想找个体面出口?我们都不是出口,倒是可以一起思考:下一次遇到难题时,是要往借口库里翻找,还是干脆拿证据来解决?

有时候,比拼的不是谁嘴硬,而是谁下得了决心和狠劲。电动车和自动驾驶的下半场,你看好谁?

你怎么想?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