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偶遇“老伙计”:还记得广汽日野大巴吗?

周末在老城区逛的时候,远远看见路边停着一辆深蓝色大巴,车身线条方方正正,和现在满街流线型的公交车比起来,像个敦实的“老伙计”。走近一看,车尾“广汽日野”四个小字已经有些褪色,却突然勾起了不少回忆——这可是当年跑长途、接团体的“明星车”,现在想在街头见到,真得靠点运气。

街头偶遇“老伙计”:还记得广汽日野大巴吗?-有驾

可能有人会问,广汽日野是啥牌子?其实它不算“纯国产”,也不是“纯进口”,而是二十多年前的“强强联手”。2007年的时候,广州汽车集团和日本日野汽车合资成立了广汽日野,专门造重卡和大型客车。那时候国内长途客运正火,普通大巴要么空间小,要么跑长途容易出小毛病,而日野在商用车领域本来就有口碑,加上广汽的本土生产优势,这款大巴一推出就成了不少客运公司的“首选”。

我围着这辆车转了两圈,发现它虽然看着旧,细节里全是当年的“用心”。车身比现在的公交车宽一点,车门是推拉式的,不像现在的电动门那么花哨,但开关的时候还能听见“咯噔”一声,特别扎实。车窗是那种可以手动往下摇的,玻璃边缘有一圈橡胶条,虽然已经有些老化,但能想象到当年夏天,乘客摇下车窗吹风的场景。

街头偶遇“老伙计”:还记得广汽日野大巴吗?-有驾

正好车主李师傅过来给车做保养,他说自己开这辆广汽日野快15年了,现在主要用来接厂里的工人上下班,偶尔也帮朋友跑短途团体。“当年买这车的时候,比同价位的大巴贵了小几万,但我不后悔。”李师傅笑着说,“你看这发动机,到现在还是原装的日野机子,跑高速120码都稳,从来没掉过链子。以前跑长途的时候,从广州到长沙,开十几个小时,中间就加次油,比别的车省不少心。”

他打开车门让我上车看看,车内的座椅还是当年的织物面料,颜色是浅灰色,虽然有些地方磨出了毛边,但没有明显的破损。座椅之间的间距很宽,不像现在有些大巴挤得膝盖都伸不开,坐久了也不觉得累。车顶有一排行李架,是金属材质的,李师傅说以前跑长途的时候,乘客的行李箱、编织袋往上一放,用绳子一固定,特别安全,“现在的新车行李架都是塑料的,看着轻便,其实没这么结实”。

街头偶遇“老伙计”:还记得广汽日野大巴吗?-有驾

聊起当年的“风光时刻”,李师傅话更多了。他说2010年前后,这款车在长途客运线特别火,尤其是广东到广西、湖南的线路,几乎一半的大巴都是广汽日野。“那时候乘客都愿意选这车,说坐着稳、不颠簸,而且空调特别给力,夏天再热,车里也凉快。”他还记得有一次,车上载了二十多个去旅游的老人,有个阿姨说坐别的车会晕车,坐这辆车全程都没事,后来每次出门都专门等他的车。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这款大巴慢慢“淡出”了主流市场。李师傅说,大概从2015年开始,高铁越修越多,长途大巴的生意越来越差,加上新能源客车的普及,很多客运公司都把旧的燃油大巴换成了电动的。“新能源客车确实环保、成本低,但论耐用性,我觉得还是这老车靠谱。”他指了指发动机舱,“你看这线路、管道,都是整整齐齐的,现在的新车虽然科技感强,但修起来特别麻烦,一点小问题就得换整个模块,不像这老车,哪里坏了修哪里,配件也好找。”

街头偶遇“老伙计”:还记得广汽日野大巴吗?-有驾

现在想见到广汽日野大巴,确实不容易。李师傅说,他认识的几个同行,要么把车卖了废铁,要么改成了仓库,像他这样还在正常使用的,整个市里估计不超过五辆。“有时候在路上开,会有年轻人拿出手机拍照,问我这是什么车,我就跟他们讲讲当年的事。”他说,虽然这车老了,但每次发动的时候,听着发动机的声音,就像见到了老朋友,舍不得换掉。

其实,广汽日野大巴的“少见”,也是时代变化的缩影。以前,长途大巴是人们跨省出行的主要选择,而现在,高铁、飞机越来越方便,新能源汽车也成了市场的主流。但那些曾经陪伴我们走过漫漫长路的“老伙计”,不该被忘记——它们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很多人关于旅途、关于奋斗的回忆。

街头偶遇“老伙计”:还记得广汽日野大巴吗?-有驾

就像李师傅说的,等哪天这车实在开不动了,他打算把它送到汽车博物馆,让更多人看看当年的“经典”。或许再过几十年,当人们看到这辆方方正正的大巴时,还能想起那个坐大巴跨省、摇着车窗吹风的年代。而对于我们来说,偶尔在街头见到这样的“老伙计”,也是一种幸运——它提醒我们,那些被时光带走的日子,其实都藏在这些熟悉的物件里,等着我们偶尔想起,偶尔怀念。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