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顶着“世界最快”名号的新车正在图纸上缓缓成型。车间的空气中弥漫的并非汽油的味道,而是电子元件与高速马达的炙热气流。墙上一排排吸尘器整齐排列,像安静的哨兵,默默见证着它们中的领头羊正准备跃入一场关乎速度与金钱的新游戏。这是吸尘器巨头追觅的办公室——不是在拆洗地毯,而是在造车。他们对外宣称,要造“世界上最快的车”,硬刚布加迪Chiron。
想象一下你自己,昨天手里还抱着新买的无线吸尘器,今天却被这个品牌扔进了世界顶级性能车的赛道。你会信他们能和布加迪比骄傲、跟比亚迪掰手腕吗?
讲道理,这年头跨界做车已不是什么能上报纸头版的新闻了。小米的雷总用一双勤劳小手,把手机生意做到极致后,熬了几年,把车也造出来,而且算是成功地上了牌桌。于是朋友圈里,大家看谁都像同行,几乎哪家头部品牌不琢磨着下场捞一把。毕竟,连牙刷都电动了,汽车还没沾点“智能”就说不过去了。
追觅的底气倒真不完全是“钱多想碰碰运气”。说它完全没实力,怕是有点看不起这几年中国供应链的迭代速度。自2017年成立以来,这家企业在智能马达、视觉算法、路径规划等技术上下了死功夫。别说,还真不是“PPT造车”——地图上找不到的“独角兽公司”,虽然起步做的是带轮子到处转的小机器,但把引擎转速从马达的20万转“移植”到汽车,理论上也不是痴人说梦。做家电做到极致的人,至少对系统集成、效率控制、人工智能有点门路——这和老一代造空调、后来造车的故事多少有点相似。
目前追觅手下有200号造车汉子,立项早在2021年就搞起来,第一辆新车据说还是增程式,瞄准欧洲市场。这些信息翻出来一串洋洋洒洒的简历不说,是不是能造出真正“最快的车”,我不敢下定论,但这很像一道被家长监考的奥数题——做出来不光考实力,还拼心理素质。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跨界造车都得有点戏?别急,还有更离谱的。金鱼汽车——是的,那个名字像宠物店的品牌,也要造跑车。更有意思的是,老板以前还“手搓”老鼠药代理荣辱史。这画风,属于你刚翻过吸尘器群英传,一下又跳进了杀鼠剂江湖。你以为是创业剧,结果是生存游戏。
金鱼汽车给出的剧本看着更像微商创业辅导教材。车没量产,招商海报已经印好了。全国招合伙人,“一星合伙人”门槛一千块,还能发展下线返利,稍微懂点金融知识的小学生,都能嗅出点传销味道。车本身“手搓版”911样子货,说搭载华为Hicar、全铝底盘、固态电池,工程师想验货可能最后只能看看PPT。唯一有点“实业”背书的,是它搭上了海马新能源。不过别想错,海马这几年自己都还在汽车江湖里边缘挣扎,和“世界最快”头衔的距离,比南墙还高。
做老鼠药的跑来造车,其实也不算名门正派的特例。中国制造的上下游,有流动性,也有神奇的“可迁移性”。只要有资金,有OEM资源,“万物皆可造”。随便找一套成熟代工线路和供应链外包,谁都能安排一辆样车下线。逻辑上没破绽,风险全靠执行。
问题来了,技术的迁移和模式的复制,不等同于认知的迁移和行业壁垒的破解。把室内吸尘器做到世界第一,并不等于能跑赢几百公里时速的机械怪兽。同理,把鼠药做成爆款,也很难让消费者觉得你的电车安全——顶多是开开窗通通风。
这两年“智能造车”成了流行的人设,背后是供应链成熟化带来的行业自信,某种程度上说也给了行业一些“创新错觉”。但现实比专业点评要黑色幽默得多。“最快的车”这个头衔的归属,说到底不止拼引擎和软件层面的高速逻辑——更考量耐心、资金链、渠道和售后体系的弹性。而这一切,PPT里解释得再到位,也是要在时间里拉通盘对赌的。
说实在的,有自研高端马达、智能感知系统、全球分销经验,这一套“起手式”摆出来,观感确实比那些朋友圈发融资消息的PPT车厂踏实。哪怕世界上最快的车这个FLAG过于高远,只要不是光说不练、不以造车之名行割韭之实,至少值得围观。但我仍然想提醒,别低估了这个行业里人性的“马达”:一旦路线选错,转得再快,也转不出迷宫。
所以接下来,是不是所有能做智能的小家电企业都要试水新能源,谁先造出“世界最快”,这事很快会有答案。但更值得追问的是——家门口的那辆新能源,几年后能换电池、能买到配件、还能保值吗?而我们,究竟是见证了一次新势力的开端,还是坐了一回“不用担心电池起火”的过山车?还是老话,每个人都可以是故事里的见证者,但能不能成为赢家——各位愿不愿意押一注?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