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追觅科技正式宣布造车,目标是打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纯电车,直接对标起售价约140万欧元的布加迪威龙。
官宣仅仅10天后,创始人俞浩就带着团队奔赴德国为工厂选址。 第14天,他们又宣布完成首轮融资,投资方是法国巴黎银行。 这种速度,让传统车企目瞪口呆。
追觅凭什么这么自信? 答案藏在他们的技术积累里。 截至2025年5月,追觅已经获得了3155件全球授权专利,累计申请专利达到6379件。
这些专利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经过市场验证的实用技术。 其中最核心的是高速数字马达技术,他们的马达转速已经达到20万转/分钟,这个技术原本用在扫地机器人上,现在要用来驱动超级跑车。
追觅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直接杀入超豪华市场。
这不是偶然的决策,而是看准了一个市场空白:传统超跑品牌如布加迪、宾利等在电动化转型上行动迟缓,特斯拉等电动车品牌又难以满足高端用户对“极致豪华+专属体验”的需求。 追觅想要填补的正是这个空白。
全球布局是追觅的另一张王牌。 目前追觅业务已经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6000家线下门店和3000万用户基础。 这些渠道资源为其汽车产品的国际化推广提供了强大支撑。
特别是在欧洲市场,追觅在瑞士、芬兰、瑞典等国家的扫地机器人市场份额超过45%,位居第一。 这种高端品牌形象对他们推出豪华电动车极为有利。
在人才方面,追觅已经组建了近千人的造车团队。
这个团队很特别,既包括原智能硬件业务的核心研发人员,也引入了来自传统整车制造领域的资深专家,形成了“智能+制造”双基因驱动的组织架构。 这种组合既能推进技术迁移与集成创新,又能保障研发、量产与品控的专业性。
追觅选择了在德国建厂,选址在特斯拉柏林工厂邻近区域。
这个选择很聪明,因为柏林-勃兰登堡地区是欧洲最大的汽车工程师人才池,仅2024年就有超过1万名传统车企工程师转型到电动化领域。 再加上半径50公里内聚集了采埃孚、舍弗勒、英飞凌等870家Tier1供应商,物流成本比海外采购至少降低20%。
产品方面,从曝光的渲染图来看,新车前脸采用封闭式设计,细长灯组搭配蜂窝纹理进气口,既符合纯电车型特质又暗藏性能基因。
侧面粗壮的C形线条从A柱延伸至车尾,搭配大尺寸性能轮圈,展现超跑动感。 车尾采用贯穿式尾灯与主动式扰流板的组合,不仅强化运动属性,更暗示空气动力学的精心调校。
内饰设计也很有特色,采用极简风格中藏着巧思:双辐式方向盘搭配连体曲面屏,全息投影交互技术的加入,让人联想到追觅在智能家居领域的交互经验。 据说还会配备布加迪同款机械钟表,显示出对豪华感的理解。
技术参数更是令人惊叹:搭载经改装后可输出1000kW功率的电机,让车辆实现1.9秒破百的性能,直接对标布加迪威龙的极速纪录。
风阻系数低至0.22,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400Wh/kg,WLTP续航突破600km。 这些数据如果真能实现,确实足以挑战传统超跑。
追觅造车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造车是长周期、重投入、慢回报的行业,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进入淘汰赛阶段。 追觅目前尚未上市,融资能力有限,面对新能源汽车动辄数百亿元的资本需求,其资金实力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此外,汽车资质是另一个关键问题。 虽然追觅在今年1月注册成立了“星空计划(上海)汽车科技责任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如何获得造车资质仍是未知数。 有消息称,星空计划可能借用上汽的生产资质。
追觅采取了独特的“左右手模型”策略来应对这些挑战。 “左手”代表代工业务,即通过取得其他车型的授权,贴牌后卖到海外,以赚取现金流;“右手”代表自研的造车项目,希望用“左手”业务把“右手”业务养起来。
这种模式与追觅扫地机业务发展轨迹相似,从为小米代工开始,逐渐发展出自己的品牌。
从扫地机到超跑,追觅的跨界确实大胆。 当你看到他们的技术积累、全球布局和人才团队,就会明白这并非一时冲动。 一家中国公司,用法国人的钱,在德国造车,要卖到全世界,这个故事本身就足够精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