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最近开上电车,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这玩意儿真安静,提速真猛,安静得像在海底两万里潜行,猛得像被债主从身后踹了一脚。
开惯了油车的人,一开始会觉得很爽,但开久了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尤其是一些新势力的车,开快了或者路况差一点,总感觉车身飘得厉害,像一艘没有压舱物的大船,随时准备起飞。
大家普遍以为,电动车的核心就是“电池、电机、大彩电”三件套,把这仨玩意儿攒起来,套个壳子就能卖。但实际上,能让你在高速过弯时,不至于飘得像个鬼故事主角,能让你过个减速带,不至于把后座的岳母颠到怀疑人生的,恰恰是你看不到,也最容易忽略的东西——底盘。
而最近,北汽旗下的基金悄悄干了一件大事,投了一家叫“京西智行”的公司。
这事儿看起来就是个平平无奇的投资新闻,但你要是看懂了里面的门道,你就能理解,这帮在燃油车时代躺着赚钱的老炮儿们,现在焦虑到了什么地步。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投资,这是传统车企的一场“灵魂保卫战”。
1
想搞明白北汽为啥要干这个,我们得先聊聊现在所有传统车企的噩梦是什么。
噩梦就是,自己辛辛苦苦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品牌、技术、生产线,在新时代面前,突然就变成了一身漂亮的肌肉,结果发现打架规则变了,现在比的是谁的脑子会CPU。
过去,一家车企的灵魂是什么?是发动机,是变速箱,是底盘调校。这“三大件”是核心竞争力,是壁垒,是能把车卖贵的根本。就像一家祖传的饭馆,核心就是大厨的秘方,别人模仿不来。
但电动车一来,世界就魔幻了。
发动机、变速箱直接被干掉了,换成了电机和减速器。这玩意儿的技术门槛,跟内燃机比起来,简直就是幼儿园手工课和造原子弹的区别。导致的结果就是,谁都能造。
于是,汽车的“灵魂”发生了转移。
新的灵魂变成了什么?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说白了,就是车里那块大屏幕,和背后那套不断升级的软件系统。
而这,恰恰是华为、百度、小米这些互联网和科技巨头最擅长的。
这就很尴尬了。传统车企突然发现,自己好像变成了富士康,只负责提供一个合格的躯体,而真正的“灵魂”——操作系统、芯片、算法,都来自外部供应商。
华为这种巨头,就差把饭喂到嘴里了,你只需要张嘴,连壳都不用造,用它的全家桶方案,三天就能攒出一台智能汽车。
这对消费者来说可能是好事,但对车企来说,是灭顶之灾。
因为这意味着,你的品牌价值被无限稀释。用户买车,冲的可能不是你的标,而是“华为Inside”的标。车的定价权、话语权、未来的升级迭代权,全都在别人手里。你辛辛苦苦造车,最后只赚个组装费,大头都被“灵魂注入师”拿走了。
这就好比拳击比赛,本来比的是谁拳头硬,现在规则改了,比的是谁更会念咒,你一身腱子肉,被对面一个法师远程biubiubiu,你说你气不气。
所以,所有不想死的传统车企,都在拼命夺回自己的“灵魂”。
有的选择自己搞软件,从零开始写代码;有的选择和科技公司深度绑定,成立合资公司。
而北汽这次对京西智行的投资,则是从另一个维度,也是更底层的维度,来守住自己的护城河。
那就是,把最后的核心硬件——底盘,也智能化,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2
京西智行是干嘛的?简单说,就是给汽车造底盘系统,尤其是制动和悬架。
这俩东西有多重要?
制动,就是刹车,决定了你能不能在关键时刻停下来,而不是直接冲上去跟前车大哥亲密接触。
悬架,决定了车子的舒适性和操控性。过坎颠不颠,转弯侧倾大不大,全看它。
在过去,这些都是纯粹的机械工程。但现在,前面加了两个字——“智能”。
智能制动系统,可以和自动驾驶系统联动,实现更精准、更快速的紧急制动,甚至可以做到能量回收,增加续航。
智能悬架,比如京西智行搞的磁流变主动悬架,可以通过传感器感知路面情况,在毫秒级时间内调整悬架的软硬。
一个好的智能底盘,就像一个顶级的拳击手,不是硬抗,是会摇闪,能预判你的动作,在你感觉要颠的时候,提前把力给卸了。
所以底盘是什么?
是命。
是安全。
是尊严。
你以为这就完了?想多了,这玩意儿还决定了你能不能把车卖贵,做出差异化。
当所有车的智能座舱都大同小异,自动驾驶方案都来自那几家供应商时,你怎么体现出你的车比别人牛逼?
驾驶感受。
同样是过一个坑,别人的车“咣当”一声,车里的人感觉像被扔进了滚筒洗衣机;你的车“咕咚”一下就过去了,行云流水,波澜不惊。
这就是豪华感,这就是技术力,这就是溢价。
所以,北汽投资京西智行,逻辑就很清晰了。
第一,把命脉抓在自己手里。智能底盘是未来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如果这块也依赖外部供应商,那传统车企就真的被彻底掏空,成了一个只会敲铁皮的组装厂了。自己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别人的东西永远是别人的。随时都能断供。这个道理很难懂吗?一点都不难,但总有人喜欢把脑袋别在别人的裤腰带上。
第二,构建未来的技术壁垒。当软件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硬件的差异化就成了决胜的关键。一个优秀的智能底盘,能直接提升产品的核心体验,这是最难被模仿的。有的新势力看着猛,其实就是把供应商的东西拿来一拼,属于典型的瞎积薄发,看着唬人,开起来就知道底子潮。而北汽这种老炮儿,更信奉真刀真枪的硬功夫。
第三,降本增效,肥水不流外人田。控股一个核心供应商,意味着在采购成本、技术协同开发上都有了巨大的优势。这就像自己家开了个菜市场,做饭的成本和效率当然比天天点外卖要强得多。
这就像一份体检报告,北汽看完了自己的报告,发现神经系统和骨骼系统有被外部控制的风险,于是果断出手,不是去买保健品,而是直接投资了一家顶级的“骨科和神经科医院”,确保自己下半辈子还能跑得动、跳得高。
3
北汽的这一步,其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汽车工业转型阵痛的一个缩影。
这些曾经的巨头,就像一群习惯了在陆地上称王称霸的雄狮,突然被扔进了大海里,周围全是灵活的鲨鱼和章鱼。
要么,学会游泳,甚至进化出鳃。
要么,淹死。
这个过程是痛苦且屈辱的。
它们要放下身段,去学习自己曾经看不起的“写代码的”那一套;要去适应“快种快收”的互联网打法,而不是过去五年一换代的慢节奏;要忍受被新势力各种嘲讽和吊打。
但它们手里依然有牌。
雄厚的资本、成熟的生产制造体系、遍布全国的渠道、以及对造车这件事最深刻的理解。这些是新势力们短期内无法企及的优势。
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优势,与新时代的技术和用户需求结合起来。
像北汽投资京西智行这样的操作,就是一种非常聪明的“扬长避短”。我不一定非要跟你卷操作系统,卷应用商店,但我可以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把机械和电子的功力做到极致,把车的“下盘”做得稳如老狗。
当风口过去,当消费者从对大屏幕和花哨功能的狂热中冷静下来,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一辆车最本质的东西:安全、可靠、好开。
到那个时候,谁的根基扎得深,谁才能笑到最后。
说白了,商业竞争的本质,就是一场无休止的、关于“价值”的重新定义。
过去,车的价值在机械。
现在,车的价值在软件。
未来,车的价值,一定是软硬件深度融合后,带来的那种无法被轻易复制的、浑然一体的体验。
而北汽们要做的,就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把长板做到无限长,然后用资本和战略合作,去补齐那些要命的短板。
这很难,但这是唯一的活路。
毕竟,在商业的火山口上,跳进去大概率不是起飞,是变成一个熟人。
不想被烤熟,就得玩儿命扇动自己的翅膀,哪怕姿势难看点,至少能离岩浆远一点。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