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正式进军智驾领域,或将引领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
夜色渐深。城市霓虹在挡风玻璃上流淌成河。此刻。方向盘自动微调角度。车辆平稳汇入匝道。这是2025年某个再普通不过的夜晚。但智能驾驶的战争。已经彻底改变格局。
曾几何时。提起智驾。人们只会想到三个名字。特斯拉FSD。小鹏XNGP。华为ADS。那是高端玩家的游戏。入场券至少20万起。直到2025年2月10日。比亚迪掷出那颗重磅炸弹——天神之眼全系下沉21款车型。覆盖7万到20万区间。连10万以下的海鸥都配备了智能驾驶系统。
凭什么?质疑声如潮水涌来。毕竟在很多人认知里。比亚迪和智驾这两个词根本不该出现在同一句话里。算力不够。传感器不足。算法积累太浅。更何况。别人用英伟达Orin-X。用高通8295。用激光雷达阵列。你比亚迪在硬件上就输了。不是吗?
但现实往往比想象更锋利。
比亚迪做了三件事。彻底重构了游戏规则。天神之眼A。三激光雷达配置。硬件顶格。直面任何旗舰级对手。天神之眼B。单激光雷达方案。对标主流竞品。满足绝大多数场景。而真正的杀招。是天神之眼C——纯视觉方案。没有激光雷达。却依然实现了全国都能开的高阶智驾。
关键就在于那个词。端到端。从感知到决策。全部由一套算法完成。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和更快的迭代速度。更何况。比亚迪拥有中国最大的车云数据库。每天处理数以亿计的真实路况数据。算法进化速度是指数级的。
实际表现如何?高速NOA。上下匝道。自动换道。避障。这些都不在话下。更令人惊讶的是。官方宣称的1000公里0接管。这不是实验室数据。而是真实车主能够达到的续航表现。AEB在100公里时速下稳定刹停。代客泊车成功率99%。这些数据放在半年前。还只是30万元以上车型的专属。
但最可怕的。不是技术本身。
而是规模。
当华为、小鹏还在高端市场精雕细琢时。比亚迪已经将智驾变成了全民标配。想想看。每月数万辆搭载天神之眼C的比亚迪驶入街头。每辆车都是移动的数据采集器。每公里都是算法的训练素材。这种规模效应。是任何车企都无法比拟的。数据是智驾的粮食。而比亚迪。坐拥最大的粮仓。
这已经不是一场技术竞赛。而是生态战争。
当一辆7.88万的海鸥都能拥有流畅的城區领航。当一台9.38万的秦PLUS可以自动泊入机械车位。整个市场的认知将被彻底颠覆。智能驾驶不再是溢价工具。而是基础体验。就像当年的ABS和气囊。从豪华配置变成全民标配。
行业正在剧烈震动。友商不得不跟进。成本必须压缩。方案必须优化。因为消费者已经知道。10万的车也能有好用的智驾。你再也不能用“技术门槛”来解释高昂的售价。这才是最致命的。
比亚迪入场。不是为了分蛋糕。而是重新定义蛋糕该怎么做。
当然。天神之眼C并非完美。极端天气表现。复杂路口通过率。这些细节仍需打磨。但它的存在本身。已经足够震撼——原来智驾可以如此平民化。如此触手可及。
未来会怎样?当数据飞轮加速转动。当算法迭代进入狂飙模式。或许用不了太久。我们就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任何一条中国的公路上。都跑着能自己思考的比亚迪。它们从数千万车主日常行驶中学习。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可靠。
这才是智能驾驶真正的终局——不是少数人的玩具。而是大多数人的日常。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