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上市18小时收24.8万订单,这台25万起步的电动车凭什么让特斯拉车主开始算账?

小米YU7上市18小时收24.8万订单,这台25万起步的电动车凭什么让特斯拉车主开始算账?

上周在服务区充电,旁边停着台特斯拉Model Y。车主蹲在那儿抽烟,看见我过来就开聊:“哥们儿,你说那个零百2.78秒、高速还能跑700公里的车,是不是吹的?”我笑了笑没接话。这哥们儿接着说:“我这车当年688公里续航,现在高速跑个五百多就得找桩,25万能买到比我参数还猛的?”我指了指充电桩那边刚进来的一台车:“要不你去问问那位车主?”

后来听说那哥们儿真去4S店试驾了。

800V这个坎儿,过了就是另一个世界

跑长途最怕什么?不是没电,是充电慢。以前开电车出省,服务区充电桩前排队半小时,充满还得一个多小时,这一来一回大半天就耗进去了。

现在有些车用上了800V的平台,充电功率直接上到五百多千瓦。什么概念?抽根烟、上个厕所、买瓶水,回来差不多就能走了。听起来夸张,但电压平台从400V升到800V,电流热损耗下来了,充电效率自然就上去了。

有个开电车跑网约的师傅跟我说,他现在中午吃饭的工夫就把电充了,下午接着跑。以前用400V的车,得专门找个空档去充电。这一来一去,一天能多拉好几单。

不过这玩意儿也有讲究。有些厂家只是把部分系统做到800V,有些是全域都上。区别在哪儿?连续跑起来,全域的不容易热衰减。赛道上弹射起步十来次,性能基本不掉,这对跑山路或者偶尔下赛道的人来说,体验差距挺明显。

小米YU7上市18小时收24.8万订单,这台25万起步的电动车凭什么让特斯拉车主开始算账?-有驾

底盘调校这事儿,真不是参数能说清的

前阵子试了几台号称运动的电动SUV,坐进去才发现各家理解完全不一样。有的硬得像板车,过个减速带能把人颠飞;有的软得跟船似的,拐弯的时候晃得人想吐。

真正舒服的调校,或许得在赛道和烂路之间找个平衡点。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的结构不稀奇,关键看工程师怎么标定。走烂路的时候悬架能把颠簸过滤掉大半,上了山路又能给你足够的支撑,这种功夫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出来的。

风阻系数这个东西,以前觉得是噱头,后来跑高速多了才明白门道。0.194Cd跟0.25Cd比,可能就是一箱电能多跑十几公里的差距。别小看这点,跑长途的时候往往就差这十几公里够不够着下一个充电站。

隐藏式门把手、主动格栅这些设计,平时看着挺唬人,实际上高速的时候自动关闭,减少风阻,续航确实能多出几公里。虽然不是什么革命性突破,但积少成多,细节做到位了总归是好事。

智能这块水挺深

现在车机系统五花八门,屏幕越来越多。有些车一进去五块屏幕对着你,刚开始确实新鲜,时间长了就会发现,真正常用的功能其实就那么几个。

跟家里智能家居联动倒是挺实用,快到家的时候空调自动开了,扫地机器人也开始干活。听着科幻,用习惯了就觉得理所当然。不过话说回来,这些功能大多数品牌都在做,差别就在稳定性和响应速度上。

小米YU7上市18小时收24.8万订单,这台25万起步的电动车凭什么让特斯拉车主开始算账?-有驾

辅助驾驶这块,现在宣传得挺热闹。实际用下来,市区里自动跟车、变道确实能减轻不少负担,尤其堵车的时候。但要说完全放手?还早着呢。

前两天有个朋友开车遇到暴雨,路面标线都看不清了,辅助系统直接就懵了。这种时候还是得自己掌舵,机器只是辅助,这个定位得摆正。

激光雷达、各种传感器确实能提升识别精度,但环境复杂的时候,再好的硬件也得看软件算法给不给力。有些场景下识别准确率能比竞品高一截,但换个场景可能就翻车。所以这玩意儿,期望值别太高,能帮上忙就行,别指望它完全替你开车。

电池安全,这是底线

买电车最怕的是什么?自燃。虽然概率不高,但一旦出事就是大事。

现在有些新技术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之间找到了新平衡点。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能到400多Wh/kg,热失控测试标准比国标高出不少,低温性能也比以前强。零下三十度还能正常放电,北方的朋友冬天开车或许能少遭点罪。

不过这东西成本摆在那儿,所以有些车低配版本还是用磷酸铁锂。倒也不是说磷酸铁锂不好,安全性一直挺靠谱,就是能量密度相对低一些。看你更在意什么,续航长一点还是成本低一点。

充电网络,决定你能跑多远

小米YU7上市18小时收24.8万订单,这台25万起步的电动车凭什么让特斯拉车主开始算账?-有驾

买电车之前,先看看你常跑的路线上充电桩覆盖怎么样。市区里问题不大,到处都是桩,可一旦出了城,有些地方还真不好找。

有些品牌开始自建超充站,峰值功率五百多千瓦,十来分钟能充到80%。这比很多第三方桩快一倍,而且支持即插即充,不用掏手机扫码,体验确实上了个台阶。

但网络覆盖还在铺,一二线城市密度还行,三四线就得碰运气了。所以买之前,最好先查查你常去的地方有没有配套的充电站,别买回来发现充电成了大麻烦。

质量这事儿,得看长期表现

新车刚出来的时候,大家都吹得天花乱坠。真正的品质得看一两年后,毛病多不多,小问题烦不烦人。

有些权威机构会做质量调研,百车故障率这个指标挺能说明问题。如果一台车百车故障率能控制在一百以内,基本算是靠谱的水平了。但新车难免会有些软件小毛病,偶尔黑屏、卡顿,这些一般能通过升级解决。

售后网络也得提前了解。有些品牌服务网点少,修个车得把配件从外地调过来,这一等就是好几天。如果你不在大城市,这个问题得格外注意。

保值率,别指望太高

小米YU7上市18小时收24.8万订单,这台25万起步的电动车凭什么让特斯拉车主开始算账?-有驾

电动车保值率一直是个痛点。技术迭代快,去年的配置今年就落伍了。不过有些品牌因为产品力不错,保值率能比行业平均高出一截。

一年期残值能到70%的,在电动车里算是不错的了。当然,这个得看市场认可度和品牌力。如果你不打算短期内换车,保值率倒也不是最重要的,毕竟用得舒服更实在。

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25万这个价位段,现在选择多得很。有些车配置堆得很满,激光雷达、终身流量全给你;有些车更注重性能和续航;还有些车主打智能和舒适。

你得先想清楚自己的需求。家里有充电桩吗?平时主要在市区开还是经常跑长途?对性能有没有要求?这些问题想明白了,选择自然就清晰了。

别光看销量和宣传,最好自己去试驾体验一下。坐进去开一圈,感受一下动力、底盘、车机,看看是不是你想要的感觉。毕竟这车买回去是你自己开,别人说好不好都是别人的体验。

这两年电动车确实进步挺大,但每台车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短板。多看、多试、多比较,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