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理想、小鹏背后的这家供应商,年入近300亿元?

两种力量在汽车行业撞上了正面,气氛拉满了。老牌供应商和新势力,像两股洪流,互不相让。站在悬崖边,谁都不想先松手。

2023年,德赛西威的董事长高大鹏,突然被推上前台。原本只是CEO,现在直接成了“最后防线”。这不是升职,而是压力山大。

小米汽车、理想、小鹏背后的这家供应商,年入近300亿元?-有驾

这一年,他们的营收冲到300亿,同行盯得更紧了。理想、小鹏、小米汽车,国内外大牌通通是客户,产业链上游下游都开始摩拳擦掌。德赛西威的处境,变得格外微妙。

回头看,这家公司1986年还叫“中欧电子”,主要做汽车音响。2001年,西门子成了股东,产品线慢慢丰富。2010年,德赛集团把外资股份全买成了一家彻彻底底的中国企业。

2011年以后,德赛西威喊出“二次创业”,内部结构也大变样。事业单元制上马,团队各自为战,谁挣钱谁吃肉。内部人说,这让公司更拼了。

小米汽车、理想、小鹏背后的这家供应商,年入近300亿元?-有驾

2014年,智能驾驶还没火,德赛西威就开始研究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李乐乐刚进公司时,根本不知道ACC是什么,资源也很有限。两年后,ADAS业务才刚起步,销售额不过两千万。

到2016年,这块业务才算上了轨道,公司成立了智能驾驶事业单元。2017年,德赛西威在新加坡搞起自动驾驶研发,投资高清摄像头,国内首发高清环视。智能驾驶开始有了增长的苗头。

同一年,理想汽车和小鹏还只是“PPT造车”的代表。德赛西威却提前跟他们合作,在北京钓鱼台签战略协议,给理想开发车机。虽然理想最早的SEV项目失败了,但双方没散伙。

小米汽车、理想、小鹏背后的这家供应商,年入近300亿元?-有驾

2018年,理想ONE上市,德赛西威提供了四屏联动座舱。公司内部还为此调整架构,把仪表和座舱团队合并。靠这次合作,德赛西威量产了高通820A芯片的座舱域控,生意一下子打开了。

同样是2018年,德赛西威跟英伟达合作,投入了1.4亿研发自动驾驶域控。那年公司净利润才4.16亿,这笔钱砸得很重。英伟达Xavier芯片出来后,德赛西威成了全球六家合作商之一,还是唯一的中国公司。

小鹏汽车看上了德赛西威,英伟达Xavier芯片在小鹏P7上首次量产。后来,理想又用Orin芯片做了IPU04,开发周期直接缩短到10个月。德赛西威靠提前入局,拿下了新势力和传统车企的自动驾驶订单。

小米汽车、理想、小鹏背后的这家供应商,年入近300亿元?-有驾

2025年,德赛西威智能座舱业务营收182亿,占了总营收的三分之二。智能驾驶收入也涨到了73亿,新增订单接近100亿。公司在上海新建算法团队,三期智算中心已经建好,第四期准备投7.2亿。

看上去风头正劲,实际上压力山大。同行零部件公司转型做Tier1,算法厂商也来抢蛋糕。车企自研潮兴起,像小鹏汽车早在2019年就自研域控制器,德赛西威只能做代工。

何志亮回忆,原本上下游分工清楚,突然有一天,下游客户开始抢自己的活。徐建也说,供应商要重新找到位置,不能只靠卖硬件。车企能自研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还得靠第三方。

小米汽车、理想、小鹏背后的这家供应商,年入近300亿元?-有驾

德赛西威试着调整策略,做“全栈能力”,既能打包卖系统,也能拆零卖代码。公司内部设了创新委员会,跟清华、同济、南洋理工这些高校合作,保证技术栈不掉队。

2025年,德赛西威提出“本土国际化”,要把总部适配当地,更多人才前线作战。公司在欧洲、北美、东南亚加码布局,西班牙工厂年底完工。海外订单年化销售额超50亿,同比翻倍。

欧洲市场最难突破,GDPR各种数据政策卡得紧。李乐乐多次飞欧洲,跟奔驰、宝马、沃尔沃谈合作。欧洲客户谨慎,关注全球供应链、可持续发展和本地化服务。

小米汽车、理想、小鹏背后的这家供应商,年入近300亿元?-有驾

公司现在要求所有产品线都得行业领先,不能有短板。李乐乐说,面对不同客户,必须主动适应。高大鹏坚持,不能只靠总部经验,得学会本地运营和合规。

走到2025年,德赛西威的优势和焦虑并存。规模做大了,利润空间却在被挤压。创新压力、海外合规、本地化运营,哪一个掉队都可能出局。

小米汽车、理想、小鹏背后的这家供应商,年入近300亿元?-有驾

公司外部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内部的转型压力也越来越大。所有人都在比速度,比耐力,比谁能找到新的增长点。德赛西威还在不断试错,内部也有争议。

每一次技术和市场的选择,都是一场豪赌。行业的未来还远未定型,外部局势瞬息万变。留给德赛西威的时间,其实并不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