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豪华车在华遇冷,半年仅售713辆,国人为何不买账_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让不少人觉得既惋惜又理所当然,那就是英菲尼迪这个牌子在国内市场的处境。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这个曾经顶着“豪华品牌”光环的汽车制造商,在偌大的中国市场,总共只卖出去了七百多辆车。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北美豪华车在华遇冷,半年仅售713辆,国人为何不买账_-有驾

可能还不如一些热门城市里单个品牌、单个车型的月销量。

一个诞生于北美,专为对标奔驰、宝马而生的豪华品牌,怎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这背后的一系列操作,值得所有还在市场里打拼的车企好好看一看。

咱们得承认,英菲尼迪也曾有过辉煌的时刻。

大约在十年多前,当它刚刚宣布国产的时候,市场对它的期待值是非常高的。

那时候,很多车迷朋友一提到英菲尼迪,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那台性能出色的V6发动机。

北美豪华车在华遇冷,半年仅售713辆,国人为何不买账_-有驾

那款发动机带来的浑厚声浪和顺畅的动力输出,让旗下的G系列轿车被冠以“东瀛宝马”的美誉,甚至还有“小GTR”的爱称。

在那个年代,开一辆英菲尼迪,不仅代表着经济实力,更是一种对驾驶乐趣和独特品味的追求。

它不像德系的BBA那样随处可见,自带一种低调而运动的气质,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粉丝。

可以说,它在中国市场的起步,手里的牌相当不错。

然而,好的开端并没有换来持续的成功。

问题首先出在了最要命的地方——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

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可靠性是消费者最看重的基础。

北美豪华车在华遇冷,半年仅售713辆,国人为何不买账_-有驾

英菲尼迪的主力销售车型QX50,却在变速箱这个核心部件上栽了个大跟头。

大量的车主反映,这款车配备的CVT变速箱存在严重的顿挫、抖动甚至偶发性失速的问题。

这已经不是影响舒适性的小毛病了,而是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的大隐患。

更让消费者寒心的是厂家和4S店处理问题的态度。

根据央视315晚会的曝光,面对车主们一次又一次的维修请求,4S店往往是修来修去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更离谱的是,其内部似乎还形成了一套区别对待维权车主的潜规则,对那些懂得利用媒体、态度强硬的客户可能积极一些,而对普通消费者则采取拖延、敷衍的策略。

这种傲慢和不负责任,对于一个豪华品牌来说是致命的。

北美豪华车在华遇冷,半年仅售713辆,国人为何不买账_-有驾

当信任的基石被亲手砸碎,品牌的金字招招牌也就随之蒙上了厚厚的灰尘。

如果说质量和服务问题是内伤,那么在产品更新和战略布局上的迟缓,则是把它推向深渊的外部因素。

我们看看现在的汽车市场,尤其是在中国,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

国内的新势力品牌几乎每年都有新款或者大改款车型推出,智能化、电动化技术飞速迭代。

就连传统的奔驰、宝马、奥迪,也早就布局了多款纯电动车型,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

反观英菲尼迪,这八九年时间里,在国内市场上几乎就是靠着Q50L和QX50这两款老车型在硬撑。

消费者等来等去,也等不到一款真正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北美豪华车在华遇冷,半年仅售713辆,国人为何不买账_-有驾

去年好不容易发布了一款名为Vision Qe的纯电概念车,设计上确实惊艳,可直到现在,关于它何时量产、性能如何,依然是个未知数。

当别人家的电动车已经在大街上跑了好几年,实现了各种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功能的时候,英菲尼迪的电动化还停留在画图和做模型的阶段。

这种战略上的严重滞后,让它完美地错过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黄金窗口期。

在产品力停滞不前的情况下,英菲尼迪似乎只剩下了一招,那就是降价。

为了清理库存、换取一点点可怜的销量,主力车型QX50的优惠幅度大得惊人,甚至出现了“优惠十万”的甩卖价,落地价格直逼丰田、本田等主流合资品牌的SUV。

这种做法看似无奈,实则饮鸩止渴。

首先,它严重伤害了老车主的感情,他们当年花豪华品牌的钱买的车,转眼间就变成了“打折货”,品牌忠诚度荡然无存。

北美豪华车在华遇冷,半年仅售713辆,国人为何不买账_-有驾

其次,对于新客户来说,这种“骨折价”也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吸引力。

大家心里都会犯嘀咕:一个豪华品牌要靠这么大的折扣才能卖掉,是不是车本身有什么问题?

或者说,这个品牌的价值已经撑不起它的定位了?

最终结果就是,豪华感没了,品牌形象也一落千丈,陷入了越降价越没人买,越没人买越得降价的恶性循环。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品牌运营上的“自降身段”。

为了削减开支,2022年,东风英菲尼迪被正式并入东风日产的管理体系,成为了其旗下继日产和启辰之后的第三个品牌。

这意味着它失去了独立的运营地位,也失去了独立的销售网络。

北美豪华车在华遇冷,半年仅售713辆,国人为何不买账_-有驾

很多曾经装修豪华、格调高雅的英菲尼迪4S店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在东风日产的展厅里,划出一个小小的角落,摆上几台展车。

销售顾问也往往是同时卖着日产和英菲尼迪。

这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让英菲尼迪彻底失去了豪华品牌应有的尊严和体面。

当消费者走进嘈杂的日产4S店,看到角落里无人问津的英菲尼迪时,心里对这个品牌的定位自然也就一目了然了。

综上所述,英菲尼迪在中国的衰败,并非一日之寒。

它是产品更新停滞、技术路线踏空、质量服务拉胯、品牌定位模糊等一系列问题长期积累下的必然结果。

中国汽车市场是开放的,也是公平的,它给了所有品牌机会,但它也从不同情任何一个掉队者。

消费者用自己的钱投票,选择那些更尊重市场、更懂用户、更能代表未来的产品。

英菲尼迪的故事,给所有还在场的汽车品牌提了个醒: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任何的傲慢、懈怠和迟疑,最终都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