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消息传得沸沸扬扬,那就是大众汽车的旗舰级SUV——途锐,可能真的要和我们说再见了。
大众官方最近宣布,将为这款车推出一个名为“Final Edition”的最终版本,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告别的意味。
这个最终版车型在欧洲的起售价超过了七万五千欧元,并且订单只接收到2026年第一季度。
这个消息一出,基本上就等于宣告了途锐这款历经三代演变、曾经风光无限的车型,在走过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后,即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这件事情里有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
大众在官方声明中提到,停产的是“途锐的燃油动力车型”。
这句话说得很有水平,它没有把话说死,似乎在给未来留下一扇窗。
这不禁让人猜测,是不是意味着搭载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的途锐还会继续生产一段时间?
又或者,大众是想保留“途锐”这个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名字,等到未来时机成熟,再把它用在一款全新的纯电动车型上,来一次“重生”?
但无论未来的剧本怎么写,有一点是确定的:我们所熟悉的那个搭载着大排量发动机、充满机械质感的燃油版途锐,它的故事确实要画上句号了。
它的谢幕,也标志着大众汽车曾经那段雄心勃勃、试图冲击高端豪华市场的努力,随着时代潮流的改变,终究是告一段落了。
想弄明白途锐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我们得把时间倒回到本世纪初的2002年。
那一年,第一代途锐横空出世,它的诞生背景可谓是“含着金钥匙”。
当时的大众集团正处在一个极力想要提升品牌形象的阶段,希望能摆脱“平民车”的固有印象,向更高级别的市场发起冲击。
为此,大众不惜血本地开发了两个旗舰级产品,一个是我们熟知的豪华轿车辉腾,另一个就是途锐。
为了给途锐撑腰,大众集团拿出了当时最顶尖的平台技术,这个平台可不一般,它同时诞生了另外两款日后大名鼎鼎的车型——保时捷卡宴和奥迪Q7。
也就是说,途锐从一出生就和保时捷、奥迪的顶级SUV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共享着核心技术和底盘架构。
这使得第一代途锐在机械素质上表现得极为出色,它拥有强大的四驱系统、可升降的空气悬挂和专业的差速锁,越野能力在同级别的城市SUV里几乎是独一档的存在。
当年大众为了宣传途锐的强悍性能,还拍过一个用一台V10柴油版途锐拖动一架重达155吨的波音747客机的广告,这个画面震撼了无数人,也让途锐“低调的王者”形象深入人心。
然而,就是这样一款起点极高、实力不俗的车型,为什么最终没能延续辉煌,反而逐渐被市场边缘化了呢?
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它的品牌定位。
虽然途锐和卡宴、Q7是“同门师兄弟”,技术上有很多共通之处,但挂在车头的标志却截然不同。
大众的“VW”车标,在绝大多数消费者的心目中,还是一个亲民、务实的品牌形象。
当一款车的售价攀升到六七十万甚至更高的区间时,品牌所带来的附加值就显得尤为重要。
很多手握这个预算的消费者,心里都会有一杆秤:我买途锐的钱,再稍微加一点,是不是就能够到奥迪Q7了?
那“四个圈”开出去,无论是商务接待还是日常社交,感觉上都会更有面子。
或者,有些人会想,这个价格已经可以考虑入门版的保时捷卡宴了,那可是超豪华品牌。
于是,途锐就尴尬地夹在了中间,向上够不到真正的豪华品牌阵营,向下又因为成本和定位无法和普通品牌拉开足够大的价格差距。
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身份,让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境非常被动。
其次,也是一个更为致命的打击,来自于整个汽车市场的剧烈变革,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过去的十年,中国汽车消费的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说以前大家买车,看重的是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三大件”,迷信所谓的“德系品质”和“驾驶质感”,那么现在,消费者的关注点已经完全转移了。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就像一场革命,彻底颠覆了传统燃油车的游戏规则。
你看看现在国内市场上卖得火爆的那些中大型SUV,比如理想、问界等品牌的产品,它们的核心卖点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机械性能了,而是变成了智能化的体验。
它们在车里给你装上大屏幕、高性能芯片、智能语音助手,甚至还有冰箱、彩电和舒适的航空座椅,把汽车打造成了一个移动的“智能生活空间”。
自动驾驶辅助系统也成了标配,大大提升了驾驶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在这些新势力面前,途锐就显得有些跟不上时代了。
它的内饰设计还保留着浓厚的传统风格,车机系统的流畅度和功能性,与国产新车相比,差距非常明显。
它所坚持的豪华,更多体现在用料的扎实、做工的精细和底盘的厚重感上,但这些内在的东西,对于现在追求科技感和新鲜体验的年轻消费者来说,吸引力已经大不如前。
当消费者可以用更少的钱,买到一台空间更大、配置更高、科技感更强的国产新能源SUV时,途--锐那高昂的售价和相对传统的配置,就很难再打动他们了。
销量的下滑,也直接反映了它在市场上的力不从心。
最后,大众集团自身的战略方向调整,也最终决定了途锐的命运。
自从经历了“柴油门”事件的重创后,大众集团痛定思痛,下定决心要全面向电动化转型。
为此,集团投入了巨额的资金和研发力量,推出了全新的纯电平台,并打造了庞大的ID.系列电动车家族。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继续维持和更新像途锐这样大排量、高油耗的传统燃油旗舰车型,显然已经不符合集团的长期发展利益了。
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与其把宝贵的资源继续投入到一个前景日渐黯淡的旧产品线上,不如集中精力去开拓充满希望的电动车新赛道。
因此,从集团战略层面来看,逐步淘汰途锐这样的燃油车,是理性的、也是必然的选择。
这不仅仅是大众一家的做法,整个行业都在经历这样的转型,就连途锐的兄弟车型奥迪Q7和保时捷卡宴,也都在积极地推出各自的电动化产品。
整个汽车行业的航船都在调转方向,驶向电动化的未来,途锐这艘曾经的巨轮,自然也就到了它该驶入港湾、光荣退役的时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