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雷军亲自给李想打了电话,这不是普通的商业社交,而是一场能左右行业格局的深度对话,两人直接聊了将近两个小时,气氛里带着点诚恳,也有点试探。
李想说他完全没紧张过,语气很实在,这种自信不是空穴来风,理想近几年的成绩摆在那儿,用户、市场、资本都给了正向反馈,他知道自己手里有底牌。
雷军问得很直接,特斯拉怎么样,比亚迪怎么样,华为又怎么看,这三个名字背后,是三种路线、三种哲学,是中国新能源车市场过去五年最重要的三股力量,谁都不能回避。
李想的回答也很干脆,他说,你不要找任何的代理人,你自己ALL IN,然后就能做成,注意,这不是一句套话,而是从理想汽车创业、搏杀、翻盘里的经验提炼出来的真话,句句带着血汗和门槛。
这通电话,时间点很关键,2025年春夏之交,行业正处于调整期,补贴退坡、资本收紧、技术路线分歧加剧,每一家都在重新定位,雷军的入局,直接加速了分水岭的到来。
我回看这段对话,心里其实挺有感触,这不是简单的“同行相轻”,而是顶级玩家之间的惺惺相惜,雷军像是在寻求验证,也像是在试探同行的底线,毕竟,产品经理出身的老板,最懂得“洞穿本质”这四个字的分量。
有意思的是,李想没讲套路,他没说什么宏伟蓝图、未来愿景,他只说了一句“自己ALL IN”,你自己跳进来,别托别人,这句话单看没什么,但在中国制造业和互联网创业圈,懂的人都懂,创业路上,最忌讳的就是隔靴搔痒。
雷军听进去了,后来理想遇到事儿的时候,雷军和他的团队都在帮忙,圈子里其实有不少八卦,但李想这回是第一次把话说透,这背后其实透露出中国造车新势力的一个真相——彼此间有竞争,也有联盟。
2025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变数最大的一年,理想汽车快速扩产,比亚迪继续下沉市场,华为则在智能化上发力,特斯拉在中国的份额被逐渐蚕食,每一个节点,都像多米诺骨牌,轻轻一推就会带来连锁反应。
雷军造车,是小米的第二次创业,也是他个人的豪赌,李想说自己没紧张过,但我觉得这句话里,其实藏着理想汽车自信背后的危机感,市场变化太快,谁都不能掉以轻心。
节目播出后,网络上的讨论很热烈,有人觉得李想太自信,有人觉得雷军太会做人,但我更看重的是这两个产品经理型老板的共同点——他们都敢于正面硬刚,都不喜欢“隔岸观火”,更愿意卷进来做事。
行业里流行一句话,“产品经理治国”,李想和雷军恰恰是这种新型商业领袖的代表,他们不迷信权威,不迷信经验,更相信自己的判断和用户的真实需求,这种风格,改变了整个汽车行业的打法。
再往深里看,李想一句“ALL IN”,其实是在反向提醒对方,也提醒自己,造车这件事,复杂、烧钱、见效慢,任何投机取巧都行不通,必须把全部身家性命押进去,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雷军最终选择亲自下场,亲自带队,这种“亲力亲为”,本质上是对产品、对团队、对未来的极致掌控,李想能给出这样的建议,是因为他自己也这样做过,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痛苦与成长。
理想和小米的关系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既有合作,也有防备,两家公司都在抢同一批用户,也都在跟同一个时代对话——智能汽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移动空间、数据终端、生态入口,是未来十年的超级赛道。
2025年8月19日,回头看这通电话,行业格局已然发生变化,理想、小米、比亚迪、华为、特斯拉,各自站在新的位置,竞争更加激烈,合作也更加深度,但每一个向前的节点,背后都有无数次这样的深夜长谈。
节目里,罗永浩的提问其实很有代表性,造车这条路,谁不怕雷军这样的对手呢,李想说自己不怕,我相信他,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2025年还没结束,变量还在不断涌现。
这一场关于造车的对话,其实是中国新经济的缩影,既有热血、也有算计,既有合作、也有暗战,李想和雷军的每一个决定,都在牵动行业神经,影响着亿万消费者的选择。
我的观点很简单,2025年,是决定未来十年格局的关键点,谁能真正ALL IN,谁能在危机中抓住机会,谁就能成为下一个行业领袖。
李想说,雷军和他的团队在帮忙,这种“敌中有友”的微妙关系,是中国式商业竞争独有的风景线,既斗争、又合作,彼此成就,也彼此警惕。
未来的故事,远没有结束,行业的下一个“十字路口”,或许正在悄然逼近,每个人都在等,等一个大浪来袭,等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变革。
谁会笑到谁会成为新一代的引领者,谁又会被历史所遗忘,一切都还未有定论,2025年,这一年还很长,还会有更多的对话、更多的冲突、更多的选择。
局势依然紧张,悬念还在继续,谁能把握住下一个机会,只有时间知道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