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下滑的连锁反应?Model 3长续航降价背后,暗藏特斯拉焦虑
25.95万。Model 3长续航后驱版,上市不到一个月,官降一万。
真的。就这么干了。
刚提车的老车主心里会不会咯噔一下?大概会吧。但谁让当初选了特斯拉呢。价格波动,本就是这张入场券的隐性成本。
可这次不一样。时间点太微妙了。
八月才上市。九月就降价。这不是常规操作。这是应急反应。
背后藏着什么?焦虑。赤裸裸的焦虑。
别看特斯拉嘴上说着“成本定价”。数据不会说谎。7月国内零售量同比下滑。具体多少?官方不提。但行业心里有数。
再看对手。小米SU7,21.59万起。尺寸大一级。性能不弱。极氪007,20.99万起。配置拉满。设计在线。
这两款车,一个靠生态流量,一个靠技术堆料。都冲着特斯拉的腹地来了。
尤其是SU7。雷军说“赌上声誉”。结果呢?订单爆了。交付排到几个月后。
特斯拉慌不慌?必须慌。
Model 3长续航版原本定位清晰——填补标准版和高性能版之间的空白。续航830公里CLTC(18英寸轮毂)。后电机225千瓦。动力够用。舒适性比老款提升。
但它还是“毛坯房”。内饰极简。方向盘集成转向灯。换挡靠屏幕。喜欢的人说纯粹。不喜欢的说反人类。
可问题是。现在消费者不只比续航。他们比配置。比空间。比智能化体验。
小米SU7有座椅通风加热按摩。有AR-HUD。有可变悬架。极氪007有激光雷达。有800V平台。有后轮转向。
特斯拉呢?降价。只能靠降价。
这不是主动出击。是被动防守。
降价背后,是市场份额的警报。一声比一声急。
别忘了。特斯拉的全球销量增速也在放缓。美国市场饱和。欧洲增长乏力。中国成了唯一高增长引擎。
可中国市场的竞争,已经从“技术比拼”进入“生态绞杀”。卷价格。卷服务。卷补能网络。卷智驾落地。
特斯拉的超充网络仍是王牌。品牌光环还在。三电系统依然领先。
但对手正在追平。甚至局部超越。
比如智驾。FSD入华迟迟未落地。而小鹏、华为、理想已经跑在前面。城市NOA覆盖率超90%的城市,国产车越来越多。
特斯拉拿什么守城?降价。还是降价。
这次长续航版降价,不是终点。可能只是起点。
未来会不会有更多车型跟进?标准版会不会再降?高性能版会不会调整?
很难说。但逻辑已经变了。
以前是“我降价,因为成本降了”。现在是“我降价,因为对手太狠”。
市场变了。玩家变了。规则也变了。
消费者乐见其成。毕竟,神仙打架,凡人吃瓜。
可长期看,这种价格战,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特斯拉的利润率还能扛多久?毛利率跌破15%,会不会引发新一轮收缩?
供应链会不会承压?工厂会不会减产?员工会不会受影响?
连锁反应,才刚刚开始。
所以,这波降价,表面看是让利。实则是战略收缩的信号。
特斯拉在重新校准自己的位置。从“颠覆者”变成“守擂者”。
曾经它用Model 3掀桌子。现在,别人用SU7、007、ET5T把它按在桌上摩擦。
它能扛住吗?
或许唯一能依靠的,还是那个“第一性原理”。回归本质——电驱效率。电池管理。整车集成。
但光靠技术,不够了。
现在比的是综合体验。是用户运营。是本地化能力。
特斯拉的本地化,够快吗?够深吗?
看看FSD的审批进度。看看车机本土化功能的更新速度。答案不言自明。
所以,降价只是缓兵之计。
真正的考验,在后头。
下一代Model 3,会不会彻底改款?会不会引入更多本土化设计?会不会在智驾上大举投入?
我们等着看。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特斯拉的舒适区,正在消失。
它不再是那个可以无视对手、只按自己节奏前行的“外星科技”。
它成了战场上的普通一员。要拼价格。要拼服务。要拼反应速度。
这对消费者是好事。对行业是催化。对特斯拉,却是阵痛。
最后问一句:如果你现在要买25万级纯电轿车。Model 3长续航版。小米SU7。极氪007。
你会选谁?
别急着回答。先去试驾。
因为坐进去的那一刻。感受,会告诉你答案。
真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