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商用车销量涨,上汽新能源发力,同行竞争加剧

三季度末的销售数据显示,整个中国商用车行业就像突然集体打了一针鸡血——产量与销量双双上涨了接近一成,出口增速甚至更猛。媒体热闹,行业热议,说得天花乱坠。可如果真走进每家企业的后台账本,恐怕这场盛宴离某些主角距离不小。展厅里的气球还没瘪,试驾路上的新车味却已经掺进了焦灼。

很多同行喜欢问:“行业都涨了,上汽赢了,其他人呢?”这个问题摆在大家眼前,答案却没几个人愿意摊开说。毕竟,这边厢新车扎堆上市,那边厢年底会计还在愁“怎么漂亮地报表”。燃油车越卖越难,新能源车营销费越烧越猛,前面抢销量后面补亏空。行业表面风风火火,骨子里却有点像医院的急诊室——谁看着能蹦跶,谁最先躺平,先别下结论,深入现场才知道。

上汽的新能源商用车今年很出彩,不只是“巧合”或者“天时地利”。它家的成绩单,七分靠布局,三分靠执行,几乎都是实打实的结果。一线高管直接管商用车,产品线和渠道都像医院的急救绿色通道,被彻底疏通,一出问题就立马处理。这种“心脏直达动脉”式的组织调整,说起来简单,干起来就像给大象做针灸——动起来很难,但效果出的快。

“轻客‘大拿’,轻卡‘跃进’,皮卡‘星际X’”,这些名字,听着像冯唐写诗,其实背后都是盘了好几年的产品战略。大拿系列销量涨了一倍多,轻卡在新能源渗透率里飙到六成以上,星际X更是成了第一个拿下欧洲和澳洲双五星的国产皮卡。老实说,法规、标准、门槛,每一步都是自己的骨头磨出来的,客户不是喊口号能糊弄过去的,欧洲人买账比请丈母娘吃饭还难。

但说到“赢”,光靠车卖出去还不算真赢,渠道才是下场真较劲的地方。上汽的玩法像城管拆违——原本粗放的“广撒网”,变成了打地基、修路、建院子的精细活。五百家店不够,马上又加八十家,还要下沉到四五线城市。他们明白,商用车用户要的不是只在城市看展,得能随时“修、充、贷一条龙”,这才跟得上市场节奏。南京依维柯直接跟邮政和安防部门合作,从卖车卖到帮人管理物流,快递哥和外卖小哥这类“跑业务”的主力,才是下沉市场的真金主。大拿T2/T3主打快充和高安全,冲着效率上去,别只想着薅补贴。

有同行跟我谈技术,想看看“上汽的家底有多厚”。“星栈”底盘高强钢占七成多,油电混合的“新途远界”能一口气跑一千多公里拉三吨半货。这些数字,扔给专家是数据,交到用户手里是饭碗。有些车企拿着老燃油底盘糊弄着搞电驱,表面智能,实则低配,这叫装孙子。可到用车高峰期,掉链子可不是“新能源探索期的小毛病”,轻则工人罢工,重则客户倒戈。上汽早早平台化,产品线和模块提前梳理,叫“前置思维”,也是防“后院起火”的保险。

出口也是门面——不是谁都有资格讲。上汽的轻客全球第一,轻商出海也进了行业第二。欧洲市场打得开,中国商用车也开始靠“安全”和“电动化”硬刚高端。以前圈子里调侃中国车“去国外当出租”,如今DHL一次性下单五百台,纯电公交在比利时车展随手一亮相,就是一颗榴弹出圈了。

三季度商用车销量涨,上汽新能源发力,同行竞争加剧-有驾
三季度商用车销量涨,上汽新能源发力,同行竞争加剧-有驾
三季度商用车销量涨,上汽新能源发力,同行竞争加剧-有驾
三季度商用车销量涨,上汽新能源发力,同行竞争加剧-有驾
三季度商用车销量涨,上汽新能源发力,同行竞争加剧-有驾

可再反观行业,有些“老字号”车企还活在90年代。品牌布局老套,内部竞争激烈,吉利东风都拜多品牌策略所赐,资源撒得像洒水车,结果就是“谁也活不成主角”。有的还把商用车当成“出口清仓”的尾巴,想靠外销“卖剩饭”。要说转型,技术上慢半拍,管理还以为部委每年“拍脑袋定计划”时代没过去,结果一开年就抓瞎。

这波增长潮,靠着统计局的数据让大伙都跟着亢奋,实际拿锤子敲敲地板,只剩几家是真实踩得住。上汽不是夜店嗨场里最闪的那块玻璃球,而是楼下那个提前一年散步踩点的人,等别人急着买票,它已经进场躲好雨了。

有人说,“为什么只有上汽赢了?”其实也没多神秘,有经验的老刑警破案不靠好运气,全赖察言观色和提前布控。看得早、想到明白、动得果断,剩下的就让市场给答案。

聊到这里,也给同行们留个小问题:传统强厂和新势力下场,谁有资格定义“行业赢家”?是数据的胜利,还是格局与执行的彻底翻篇?市场还会像今年这么顺么,风向一变,谁能站到最后?现场还没散,有案子在继续,留待下次“验尸”。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