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车圈的“销量神话”,真是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
最近大家都在拼命刷销量,数据一出来,那叫一个“亮眼”,可转头一琢磨,这车卖得越多,荷包反而瘪得越快?
特别是那句“比亚迪、吉利加起来,赚钱还没丰田多”,这话听着就让人觉得,是不是有点“缘木求鱼”的意思?
今天,咱就来好好捋一捋这背后的“玄机”。
你们看,蔚来、理想、小鹏这些新势力,最近的销量榜单简直就是一场“速度与激情”的真人秀,你追我赶,反超戏码轮番上演。
零跑的增速,那是“一骑绝尘”;小米也成功跻身第一梯队,这新势力们的“生存擂台”,玩得那叫一个心跳加速!
而传统车企这边,比亚迪、上汽、吉利这“三驾马车”,销量那是“稳如磐石”。
可这“稳”字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甘苦?
就拿比亚迪来说,上半年销量势如破竹,可整个汽车制造业利润增长却只有3.6%——这数字,像不像是在“隔靴搔痒”?
销量上去了,利润却慢悠悠地爬。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比亚迪二季度竟然出现了“销量攀升,利润却同比下滑三成”的“诡异”现象!
卖得越多,反而亏得越多?
这操作,简直让人怀疑人生。
这背后的“罪魁祸首”,不就是那场旷日持久的“价格战”吗?
车企们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纷纷降价,消费者是笑逐颜开,可车企们呢?
利润空间被“釜底抽薪”,简直就是“饮鸩止渴”。
如今,甚至流传着“卖车不如卖电池”的“悲歌”,宁德时代上半年净利润竟是比亚迪的两倍!
想想看,造车这门“看家本领”,利润竟不如卖零部件,对车企而言,这无疑是“釜底抽薪”般的打击。
真要说“赚钱高手”,还得是丰田。
李斌的那句话,堪称“一语中的”:“全球最赚钱的车企,依旧是丰田,中国车企加起来的利润,恐怕也望尘莫及。” 这并非虚言。
丰田何以如此“财源滚滚”?
首先,它那套“精益生产”和“成本控制”的绝学,可是几十年磨一剑的真功夫。
从零部件采购到生产线,再到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都被它“抠”到了极致。
这就好比烹饪,同样的食材,别人能做出米其林星级的佳肴,而你却只能做出家常菜,关键就在于“工艺”的精湛和“管理”的到位。
其次,丰田的品牌,那更是“金字招牌”。
数十年积淀,它在消费者心中已是“可靠、耐用、保值”的代名词。
这份信赖,是任何金钱都无法衡量的。
这就好比挑选电子产品,同样的功能,很多人更愿意为苹果买单,因为它代表着一种“品质的承诺”。
这份品牌力,让丰田在定价上拥有了“定海神针”般的力量,即便在“价格战”的惊涛骇浪中,也能保持稳定的利润。
再来看看咱们国内的车企。
比亚迪技术领先,吉利销量斐然,都在奋力前行。
可为何利润就显得“捉襟见肘”?
比亚迪的技术实力毋庸置疑,但新能源车的巨额研发投入、居高不下的电池成本,加上为了迅速占领市场而采取的“价格屠刀”,都让利润承压。
况且,比亚迪还在不断扩张,新的生产基地、新车型都需要庞大的资金“输血”,这就像在“哺育一只正在成长的巨兽”,需要持续的投入。
吉利虽然销量惊人,但品牌线庞杂,产品布局密集,不同品牌间的“协同效应”或许尚未完全释放。
再加上海外市场的“羁绊”,例如东欧市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也影响了整体盈利。
这仿佛一家大型集团,旗下子公司众多,有的“日进斗金”,有的却“入不敷出”,最终的整体盈亏,自然就显得不那么“耀眼”。
如今,许多传统车企已敏锐地捕捉到“市场寒意”,开始寻求“外援”,纷纷“拥抱”华为。
广汽的“华望”,东风整合的DH项目,江淮的S800,都预示着一个趋势:华为在智能化领域的深厚积累,正成为不少车企“破局”的关键。
就好比给一辆车注入了“智慧的灵魂”。
然而,“抱大腿”并非万能的“灵丹妙药”。
最终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还需看产品本身的“硬实力”,以及华为与车企之间能否奏响“协同共赢”的乐章。
毕竟,消费者购买的,终究是一辆车,而非一个科技公司的“光环”。
出口市场同样“暗流涌动”。
奇瑞虽仍稳居出口榜首,但增速已显疲态,仿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却少了些许“疾风劲草”的锐气。
比亚迪则堪称“后起之秀”,出口同比增幅可谓“惊为天人”,今年很有可能摘得“出口桂冠”。
这无疑宣告着,比亚迪的全球化战略,正迎来“春暖花开”的时刻。
而吉利,却因东欧市场的“泥沼”,成为其庞大销量中的“一道伤疤”。
所以说,在这个“卷”到极致的汽车市场,真正的试金石,是能否持续盈利!
除了比亚迪、理想还在“盈利线上”挣扎,零跑也终于跨过了“半年度盈利”的门槛,虽然每辆车仅赚取149元,但这无疑是一个“曙光初现”的信号!
赛力斯凭借问界系列,利润也实现了“否极泰来”。
但更多的车企,却面临着“风雨飘摇”的境地。
广汽,这家历史悠久的汽车巨头,竟出现了二十年来首次的半年亏损;长城、吉利的净利润,也呈现出“下滑趋势”。
这宛如一场残酷的“生存考验”,有人在“负重前行”,有人已“步履蹒跚”,更有甚者,已黯然“退场”。
当下,所有新势力们,心中只有一个最迫切的目标:“盈利”!
何小鹏已放出“四季度扭亏”的“豪言”;李斌更是下了“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军令状”。
而小米,更是以“闪电般的速度”,仅用三年、两款车就逼近了盈亏平衡点,毛利率甚至超越了特斯拉!
这等“神速”,堪称“卷王”中的“王者”!
这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最终只会留下两类身影:能稳稳盈利的,以及仍在为盈利而“浴血奋战”的。
所以,下次再看到那些“销量破纪录”的新闻时,不妨多问一句:这“漂亮的数字”背后,到底能带来多少“实在的收益”?
莫被表面的繁华所迷惑,要看清“盈利”这颗“定心丸”。
造车之路,道阻且长;盈利之途,更是荆棘密布!
你们说,这车圈的“生存法则”,是不是就这么简单粗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