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式电动车的市场表现与争议并存。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4年增程式车型销量突破120万辆,市场占有率从2022年的3.6%升至9.1%。理想L系列月销破3万,问界M7占据中大型SUV市场,零跑C11增程版下探至15万元区间,这些数据印证了消费者对增程技术的认可。但技术派的质疑声从未停歇。 部分车企指出,增程系统在高速工况下需经历“油→电→动能”两次能量转换,导致约20%的能量损耗。相比之下,高效混动系统通过直驱模式减少中间环节,整体运行效率提升约13%。
结构简单与成本优势是增程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发动机仅发电不参与驱动,省去复杂变速箱和传动系统,研发成本较插混降低40%,生产线改造费用仅为插混的三分之一。这对新势力车企和传统厂商形成双重吸引力:前者可绕开技术壁垒快速抢占市场,后者则能以更低价格冲击中端市场。消费者的选择更偏向实际体验:平顺性、续航能力与价格优势成为决策关键。 理想L系列CLTC综合续航超1000公里,纯电通勤成本每公里不足0.1元,长途出行无需依赖充电桩,这种“无焦虑体验”直接转化为销量。
高效混动系统的支持者强调技术路线的长期价值。 某车企负责人表示,自主研发的混动系统通过直驱模式优化能效,在高速场景下减少能量损耗。政策层面,增程式归类为插混享受绿牌与购置税减免,但丰田双擎等HEV车型未获同等待遇,这种差异客观上推动增程式成为“政策套利”的工具。技术派的逻辑是:效率优先,而市场派的逻辑是:体验优先。 两者的冲突本质在于对新能源过渡期的判断。
车企的战略选择呈现明显分化。 长城汽车明确表示“打死不做增程”,坚持深耕多挡插混与“泛内燃机战略”,其主力车型哈弗猛龙PHEV月销量仅4000余台,远低于理想L7。深蓝汽车CEO邓承浩反驳称:“消费者选择增程自有合理性,否定市场即为自绝。”这种对立折射出行业对技术路径的深层分歧。增程式是妥协方案,还是过渡阶段的最优解? 答案取决于充电基建完善速度与电池技术突破节点。
国际车企的态度转变值得关注。 大众汽车前高管曾批评增程式为“脱裤子放屁”,但2025年上海车展期间,上汽大众ID.ERA概念车以增程式SUV亮相,CLTC纯电续航350公里、综合续航1000公里。这种转变表明,增程技术的使用价值正在被重新评估。市场派的胜利并非偶然:在固态电池量产前,增程式解决了续航焦虑与补能便利的双重痛点。
技术路线之争的终点仍是消费者用脚投票。 增程式依赖政策红利与成本优势,而高效混动系统强调效率与可持续性。两者的核心矛盾在于:短期市场诉求与长期技术积累如何平衡?长城汽车新能源销量增速(22.8%)低于行业均值,而增程车企普遍盈利改善,这种反差让技术洁癖显得不合时宜。当市场增量转化为财务报表上的利润时,坚守某种技术路线的意义何在?
未来变量在于固态电池的突破。 宁德时代预测2027年固态电池或量产,其能量密度与安全性将彻底解决纯电续航焦虑。若此节点到来,增程式与插混的过渡属性或被削弱。但在此之前,增程技术的生存空间由消费者需求定义。 当前数据显示,99%的国家适合推广增程方案,而中国市场已验证其可行性。
技术先进性与市场需求的错位,是新能源转型期的常态。 增程式或许不是终极答案,但它的存在迫使车企重新思考:用户真正需要的是不断迭代的技术参数,还是切实可用的出行解决方案?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技术路线的最终归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