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政府引用战时法律对安世半导体下达禁令,试图用焦土政策切断车规芯片供应,不料却让自己陷入两难。安世半导体70%的封测产能在中国,海外产能无法填补缺口,而新建产线至少需要一年半,且离不开中国团队的技术支持。更关键的是,安世中国宣布库存足以支撑到年底,并计划明年全面转用国产晶圆。这场博弈中,时间站在中国一边——当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暴露无遗,欧美车厂的镇定背后,是一场关于技术自主与时间赛跑的深刻较量。
主持人:荷兰政府这次对安世半导体的突袭行动,说白了就是典型的经济霸凌却踢到了铁板上。
嘉宾:没错,这个事其实挺有意思的。你看啊,原本荷兰经济部以为能通过所谓的部长令控制安世半导体,结果反而让自己陷入了两难。
主持人:说到这个部长令,我听说他们引用的法律挺特殊的,是吧。就是那个物资供应法,听起来像是战争时期用的。
嘉宾:对,这个法律本来是用来应对敌对国家控制关键物资的情况。荷兰政府不敢说中国是敌对国家,车规芯片算不算关键物资也有争议。关键是他们的行动直接打乱了全球供应链,这就很讽刺了。
主持人:那安世半导体在中国的产能情况怎么样呢。我印象中他们的封测产能大部分都在中国。
嘉宾:确实如此,安世有百分之七十的封测产能在中国。海外那百分之三十根本补不上缺口。而且新建产线至少要一年半,扩产也不容易,对吧。最要命的是,海外扩建还需要中国团队的技术支持,现在这条路被堵死了。
主持人:这么说来,荷兰政府这个决定确实是损人不利己。那欧美车厂的反应如何。
嘉宾:这个就很关键了。荷兰安世从十月二十六日起停止供应晶圆,想用焦土政策逼中国就范。但安世中国宣布库存能用到年底,明年转用国产晶圆。这就像两个人赛跑,但时间在安世中国这边。
主持人:我注意到安世中国背后还有上海鼎泰匠芯这个项目,总投资一百二十亿元,是国内首座十二英寸车规级晶圆厂。
嘉宾:是的,这个项目分三期,总共月产能十万片。而且他们的技术很先进,从零点一八微米到零点一一微米都能做,产品覆盖功率半导体、模拟逻辑等。新一代产品已经进入国内头部新能源车企,预计二零二五年十月量产。
主持人:那产品认证会不会是个问题呢。毕竟车规芯片对可靠性要求很高。
嘉宾: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中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车规芯片认证体系。在芯片断供的威胁下,用户可能会更快接受中国认证的芯片。反过来,荷兰安世新建产线同样面临认证问题,而且他们的挑战在下游市场。
主持人:说到市场,车规芯片正在经历结构性转型吧。智能驾驶和高度集成是主要驱动力。
嘉宾:对,过去一辆车用几百颗小芯片,未来会集成到少数几颗大芯片上。这就像手机行业走过的路一样。闻泰在这方面布局很早,这也是荷兰政府警觉的原因,因为他们保护的是一套正在落后的产能体系。
主持人:荷兰安世最近还发表声明,质疑在中国生产的芯片质量,这个做法你觉得效果如何。
嘉宾:说实话这招挺下作的,也没用。安世中国的芯片和以前用的是同样的晶圆、工艺和设计。荷兰方面只是在挽尊,试图夺回舆论主动权。但最终决定权在用户手里,而用户最关心的是能不能马上拿到芯片。
主持人:那接下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呢。荷兰政府会要求闻泰出售股份吗。
嘉宾:有可能,但闻泰肯定不会出售安世中国部分。这里面涉及资产分割、客户关系等复杂问题。品牌权也是个焦点,最后可能两边各自重建品牌,就像中安、荷世这样分开运营。
主持人:荷兰政府这么做背后的深层考量是什么。仅仅是因为美国的压力吗。
嘉宾:更深层的原因是欧洲在工业四点零时代已经落后,安世是少数还能拿得出手的芯片企业。美国那个百分之五十穿透性规则只是暂缓,荷兰政府想保住这张牌。但问题是,他们低估了中国的反制能力。
主持人:说到反制,中国这次的反应确实很有章法。没有立即制裁,而是通过企业层面的行动来应对。
嘉宾:这就是中国工具箱强大的地方。在外交抗议和强硬制裁之间,有很多选择。安世之乱显示中国敢用、善用这些工具。荷兰政府现在肯定很后悔,毕竟八十年代他们因为对台军售吃过亏。
主持人:这件事对中欧关系会有什么影响呢。
嘉宾:欧洲现在处境很矛盾,本想在中美之间当平衡手,结果成了美国的棋子和中国的靶子。安世之乱提醒欧洲,得罪中国的代价不比得罪美国小,而且可能被美国出卖。
主持人:最后聊聊安世半导体的未来吧。经过这么一折腾,会有什么变化。
嘉宾:很可能形成中国加一的格局。中国主攻新技术新产品,加一的部分负责传统产品。技术和经营重心向中国转移是大势所趋,这与挖空欧洲无关,完全是顺应经济科技发展潮流。
主持人:所以说这场风波虽然起因不太光彩,但客观上加速了中国在车规芯片领域的自主可控进程。
嘉宾:可以这么说。就像历史上的安史之乱划分了唐朝前后期一样,安世之乱也可能成为闻泰发展的分水岭。未来的安世半导体,恐怕会和以前大不相同了。
主持人:好,今天我们深入探讨了安世半导体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影响。感谢大家的收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