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测试场只有安保的鼾声和机器的低鸣。车灯切开黑暗,算法在沉默里做着选择:前方突然蹿出个纸箱,是障碍还是垃圾?要刹车还是绕行?你在监控室观测,脑海闪过一个念头——如果这不是封闭道路,是你正在回家的市区路口,你愿把自己的命,交给一行代码吗?
工信部刚公布的L3级智能网联汽车试点名单,像一张通缉令,也像一道分水岭。名单外的华为、小鹏,仿佛天才少年在考场门口踱步,老师一脸严肃:想进来,先出示资质和备案。此时,不少人开始盘算,倘若我是背锅的那一个,真的愿意迈出这一步吗?
整个L3级试点最先卡住的,其实不是电控技术有多牛、算力多大、激光雷达能看多远,而是资质门槛。工信部规则写得很细:“申报主体必须由‘汽车生产企业+使用主体’组成联合体,出行公司如网约车平台不可或缺。”这就决定了,单打独斗的车企没戏,技术炫技的供应商也要靠边。如果把选手划分阵营,华为的角色天然尬尬——它只做“零件”,不造“整车”。赛力斯这些伙伴也被一锅端进了旁观席。
小鹏的故事复杂点。自己是车企还有“考试资格”,但没绑定出行平台,等于一条腿少了膝盖。提供全套服务的平台是政策的香饽饽,闭门造车的独行侠却被拒之门外。比亚迪、蔚来这些‘团体作战’的玩家,反倒抢着头排入座。
这份名单,坦白讲,偏向的是Robotaxi这类B端场景。“经营性验证优先,消费者用车延缓搭台。”华为和小鹏对C端狂热,对政策却有点不解风情。这不是技术先烈的失败,是战略方向的分歧。
再聊技术。这个圈子常见一种自信:讲技术可以天马行空,监管就像交警贴条,碍事而已。但到了L3试点,黑板变成了法院卷宗。工信部要求所有自动驾驶行为“可解释、可追溯”,就像小区装了摄像头,谁扔的垃圾必须能溯源到户。华为押重金端到端算法,神经网络犹如黑匣子:决策过程你别想一眼看完。监管一拍桌子:“如果车撞了人,谁负责?”华为:“是我们代码,但你别问细节。”OTA升级一个补丁,车的行为可能大变,今天能减速,明天可能加速。干脆像条龙,游走在技术和合规之间,谁也不肯让步。
小鹏也没有全身而退。自家NGP被官方定义在L2+,没有屋顶责任,出了事还找车主。极端场景下纯视觉方案,精度再高,风雪中掉链子也经常。入围玩家们换了打法,用高精地图+规则驱动,一步步给出决策依据。虽然创新得像Windows XP,但至少“每步可查,责任可追。”
业内段子早就有了:华为像班上从不交作业、却考第一的学霸,小鹏自知成绩中上,先一头扎进数据,等分数公布了再说补票。
聊到真正让车企夜不能寐的,其实是责任划分。L2时代,责任明确,谁手握方向盘谁“买单”。到L3,驾照变成免责券,风险捆绑到车企头上。华为要“敢不敢兜底”,必须先为每辆车上百万保险,还可能天天被索赔电话骚扰。小鹏暂缓一步,数据多了心也虚,升级到L3等于开更大的赌局。蔚来这些有冗余系统的老玩家,已经做起双保险,小心翼翼避免接管失灵——德国奔驰的DRIVE PILOT在运营时,就是车企承诺事故都能兜底,保险起步价都让人麻木。
这下,技术不再是创新的挡箭牌,成了商业的“责任炸弹”。没人愿意第一个喊出“事故找我”,谁愿破釜沉舟当炮灰?
但落选名单只是起点。华为并没消停,和中科院一起搞的《基于达模型的自动驾驶安全评估体系》,企图用AI伦理和数学证明让监管‘开绿灯’。现实路上,苏州、深圳的体验车每天“悄悄冲线”,数据悄悄攒;小鹏明修算法暗渡陈仓,2025年吹响XNGP 5.0的号角,走C端习惯和体验之路。一个想“换世界秩序”,一个想“挖空数据池”,总之都不甘心追不上L3的发车闸。
讲来讲去,L3级之路比跑短跑更像马拉松。技术派的自信急需合规检验,监管派的底线又要给创新让路。工信部这道门槛,不是切断可能,而是提示你,现实里不止车轮还有规则。华为和小鹏暂时没拿到剧本,是融不进出行公司的“联合体”,也是不愿把黑箱交出开关。
说到底,技术再牛,保险都敢压上,事故没法兜底,一切创新都变成汇报材料里的一串梦话。用车的我们也该琢磨,数据和安全如何平衡,创新和责任谁更重要。这场竞赛还远未尘埃落定。
你觉得华为和小鹏该先攻克技术,还是先适应监管?未来这场权力与责任博弈,谁会第一个举手喊“我来”?有兴趣一起来评论区聊聊,希望这不是下一个“锅没人愿背”的剧本。
数据截至2025年7月,政策风向随公告变化,如果下次名单公布,你猜谁先破局?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