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研回应理想撞飞乘龙卡车争议,假测试曝光监管真空!

当一辆8吨重的卡车在理想汽车i8的发布会上,被一辆纯电SUV“撞”得四轮弹起、驾驶室离奇倾倒,这出“飞天重卡”的荒诞剧码,瞬间引爆了公众对汽车安全测试公信力的质疑。理想汽车高调宣称i8在100公里/小时的对撞中车身结构完好、气囊全开,电池无恙,仿佛在宣告一个技术奇迹。然而,被撞的乘龙卡车官方迅速反击,直斥“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并启动法务程序,将这场营销狂欢推向了技术真实性与商业伦理的罗生门。
理想i8纯电SUV正式发布,7月29日亮相

这绝非一场简单的商业纠纷,它是一面照妖镜,映照出当前中国汽车行业在白热化竞争下,营销手段的无底线狂飙,以及汽车安全测试体系在商业化侵蚀下的脆弱与监管的失语。当“安全”这一核心价值被异化为博眼球的营销道具,消费者被精心设计的“表演型实验”所蒙蔽,整个行业的信任基石正面临崩塌的危险。
重卡与汽车碰撞测试展示

理想汽车在此事件中的姿态,无疑是典型的“甩锅”与“避重就轻”。他们将测试全权委托给第三方机构,并强调i8的开发符合C-NCAP和C-IASI等权威标准,试图以此撇清责任。然而,乘龙卡车经销商关于“驾驶室可能未锁止”的推测,以及理想汽车后续对视频中卡车品牌标识的打码处理,这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举动,无不加剧了公众对测试客观性的强烈质疑。更讽刺的是,测试方中国汽研虽声称测试符合规定,却也坦承此次测试并非强制性公告准入项目,而是用于车辆开发验证的“非强制性项目”。这句轻描淡写的回应,恰恰揭示了当前汽车安全测试领域一个致命的监管真空:非强制性、用于营销宣传的测试,几乎处于“无王管”的蛮荒状态。

在当下汽车市场这片血海中,车企与第三方测试机构之间的商业合作模式,已然成为腐蚀汽车安全测试客观性和公信力的温床。当车企成为测试机构的“金主”,其营销需求便可能凌驾于科学严谨之上,驱动测试方案向“戏剧性”结果倾斜,而非追求真实的验证。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行业痼疾,使得部分测试报告沦为企业自说自话的营销工具,而非独立公正的第三方评估。尽管《广告法》对虚假宣传有明确规定,但面对这种“表演型实验”的复杂性,现有法律在证据认定、量化标准和高效追责机制上显得力不从心。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泥沼中挣扎,极易被夸大宣传所误导,最终导致对车辆安全性能的认知偏差,甚至危及生命。这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更是对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釜底抽薪。

要彻底打破这种信任困境,必须进行一场从监管到行业自律的全面革命,构建一个多方共治、全链路透明的汽车安全测试新生态。首先,国家相关部门必须立即填补监管空白,牵头联合行业协会、技术机构及消费者组织,制定并强制推行针对营销宣传类安全测试的详细标准,明确测试工况、车辆状态、数据采集与披露的最低要求,确保测试的科学性和可重复性。其次,必须强制要求车企在发布任何营销性质的安全测试视频时,同步公开所有测试参数、原始数据、测试场地与设备信息,并允许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或监管部门进行无条件复核。借鉴民航“黑匣子”机制,确保所有原始数据未经篡改且可追溯,让“数据主权”真正回归公众。再者,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汽车营销行为的日常监测,对于任何虚假宣传行为,不仅要依据《广告法》进行严厉行政处罚,更要探索与司法机关联动,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企业和个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同时,建立测评机构的信用评级制度,对存在违规操作的机构予以公示和惩戒,提升其违规成本。最后,行业协会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发布明确的营销伦理规范,引导车企摒弃“拉踩营销”和“碰瓷式营销”等不正当竞争手段,共同营造一个以真实技术实力和产品品质为核心的良性竞争环境。

“飞天重卡”引发的罗生门,远不止是理想汽车与乘龙卡车之间的商誉之争,它是对中国汽车安全测试体系的一次深刻拷问,更是对整个行业道德底线的一次无情揭露。只有让数据在阳光下自由流动,让监管之剑高悬,让行业自律成为内生动力,才能真正重塑消费者对汽车安全的信任,推动中国汽车产业驶向高质量发展的可信未来。否则,每一次“安全表演”都将是行业公信力的一次自戕,最终,所有人都将成为这场信任危机的受害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