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助力破解“电池焦虑”

“换新车还是换电池?”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电池质保到期,第一批买新能源汽车的车主已经开始面临新能源汽车的换代问题。自2016年起,乘用车制造商被要求为动力电池等储能装置提供至少8年或12万公里的质保服务。如今,8年之期已到,走出电池质保期后的新能源汽车车主,该如何缓解对动力电池的寿命焦虑?
消费者在购买或使用新能源汽车时,最大的焦虑是什么?“电池贵、衰减快、不保值。”在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后,人保财险成都市分公司副总经理郑旭瀚发现,消费者维修或更换电池的费用,可能比重新购买一辆汽车还贵。同时,动力电池还存在电池容量衰减的问题。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2021年底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虽然动力电池起火爆燃被纳入承保范围内,但对于电池衰减的情况,保险公司则不负责赔偿。“动力电池的容量得不到保障,新能源汽车就会越开越不保值,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面对这一市场变化,保险行业却一直没有推出与其匹配的保险产品,究其原因就在于数据缺失、技术门槛高。”郑旭瀚说。
为消除消费者关于动力电池的寿命焦虑,去年12月,人保财险四川省分公司和宁德时代合作,在四川落地了首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容量保障保险”,对一辆二手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进行保障。当动力电池在约定的保险期限或行驶公里数内,达到约定的衰减率时,保险公司将对动力电池进行更换或维修。
通过科技赋能,人保财险四川省分公司为这一险种打造了全流程的服务体系。保前,通过行业龙头的数据授权,为电池健康做“体检”;保中,对电池进行实时监控,在数据异常时能够及时干预,降低电池衰减率;保后,全国300余家合作维修机构可为车主提供检测换新服务。用户成本的有效降低,将有利于提振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信心,加快产业链循环发展,推动交通运输绿色转型。
在研发过程中,定价风控是保险公司面临的一大难点。“电池的种类、电芯的品牌太多了,车辆的使用区域、使用习惯等也存在很大差异,这些都会影响保险产品的定价。比如对磷酸铁锂电池与三元锂电池来说,保险产品的价格就会有一定差别。”郑旭瀚表示,这一险种将于今年在四川开展试点,在产品迭代成熟后,未来还将进一步向全国推广,并延伸至海外储能、营运车辆、换电场景、电动船舶及电动飞行器等应用场景。
不仅仅是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电站也同样存在电池容量衰减的烦恼,此外,还面临着电池热失控、网络安全隐患、电力市场交易等复杂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储能技术的商业化推广,也对保险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去年,人保财险四川省分公司成功签发全省首单储能系统长期质量与效能保证保险,为某工商业储能项目在产品质量及产品效能保证方面提供5年期专属风险保障。
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控股子公司鼎和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则创新了储能电站峰谷价差损失类保险,完善了电化学储能保险产品体系中“收益”这一关键环节,实现了对电化学储能“设计—施工—运营”的全生命周期保障。“峰谷电价波动直接影响收益,这款保险就像‘收益稳定器’,帮我们锁定了预期收益风险,项目融资难度也随之降低了。”一家储能项目运营商表示。
据了解,自2022年推出保险行业首款电化学储能专属保险产品以来,鼎和保险已形成电化学储能产品质量责任保险、建筑安装工程保险、财产一切险、机器损坏险、第三者责任保险、峰谷电价价差收入损失保险6款覆盖储能全生命周期的“储能保”产品体系。鼎和保险财产险部负责人陈建雄表示,未来,鼎和保险将持续锚定“能源行业保险专家”定位,深入探索保险与储能的融合和发展,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稳固的风险保障。(经济日报记者 杨 然)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