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汽车圈里发生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让不少关注车的朋友们都议论纷纷。
这事的主角,就是咱们都非常熟悉的大众汽车。
说起大众,很多人脑海里立马就会蹦出朗逸、速腾、帕萨特这些车,还有那台可以说是“国民发动机”的EA211。
这台发动机,皮实耐用,保有量巨大,是很多人家庭用车的心脏。
可就在最近,大众宣布要把这台勤勤恳恳的燃油发动机,进行一番大改造,然后塞进一台全新的增程式电动车里,这台新车据说叫ID.ERA。
消息一出,就像往平静的湖里扔了块大石头,大家一下子就炸开了锅。
很多人心里都犯嘀咕:大众这是什么操作?
是终于想通了,要跟国产新势力掰掰手腕,还是说眼看着别人吃肉自己连汤都喝不上了,被逼得没办法了?
这台老将出马的增程器,真能帮大众在中国这个已经卷成“红海”的新能源市场里杀出一条血路吗?
咱们先得公平地说一句,大众这次为了搞这个增程器,确实是下了不少功夫,不是简单地把老发动机拿过来用。
他们拿出了最新的EA211 1.5T EVO II版本,给它用上了不少听起来很高大上的技术,比如米勒循环,这是一种能让发动机在特定情况下更省油的工作模式;还有那个叫VTG可变截面涡轮的东西,据说连保时捷的一些车型上都在用,能让发动机在不同转速下都能有更好的动力响应。
经过这么一番精心调校,大众自豪地宣布,这台增程器的最高热效率达到了40%。
可能很多人对“热效率”这个词没什么概念,简单来说,它就是衡量一台发动机工作效率的指标,数值越高,说明烧同样的油,能转化成动力的能量就越多,也就越省油。
40%这个数字,在传统内燃机的世界里,绝对算得上是学霸级别的成绩了,放到几年前,这足以让大众昂首挺胸地宣传自己的技术实力了。
但是,时代真的变了。
就在大众拿着这个40%的成绩单,准备好好秀一下肌肉的时候,一回头才发现,咱们自己家的国产品牌,早就已经在这条赛道上跑出好远了。
就像一个学生好不容易考了90分,正想炫耀一下,结果发现班里的好几个同学都已经稳定在95分以上了。
你看看国产阵营的成绩:奇瑞拿出来的增程器,热效率已经做到了惊人的44.5%;长安汽车也不甘示弱,他们的增程器热效率达到了43.31%;就连给理想汽车提供发动机的那家叫新晨动力的公司,其产品热效率也稳稳地超过了大众。
这么一对比,大众原本引以为傲的“技术成果”,瞬间就显得有些黯然失色了。
所谓的“技术碾压”,还没等上场,气势上就先矮了一截。
更有意思的是,回想一下就在不久之前,大众的高管还在公开场合批评增程式技术,认为它是一种“落后”的、不彻底的过渡方案。
可市场的反应却是最诚实的,眼看着理想汽车一年卖出几十万辆增程车,问界在华为的加持下也成了爆款,大众终于坐不住了。
这种“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的做法,也从侧面说明了,在中国市场上,消费者的选择才是决定技术路线生死的最终标准。
当然,技术参数上的些许落后,并不意味着大众就毫无还手之力。
作为一个在全球卖了一个多世纪汽车的“老炮儿”,大众手里还是有几张别人轻易拿不走的王牌的。
首当其冲的就是无与伦比的“可靠性”和庞大的群众基础。
EA211这台发动机,在全球范围内卖出去了超过1300万台,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它的技术已经经过了千锤百炼,各种可能出现的小毛病,早就被无数车主和维修师傅摸得一清二楚。
开着它,你完全不用担心找不到会修的师傅,或者买不到配件。
而且它还不挑食,加92号汽油就行,保养起来也方便便宜。
这种深入人心的“省心耐用”的形象,是那些刚刚成立几年的新势力品牌,短时间内很难建立起来的。
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来说,买车是个大事,省心、可靠,可能比那些花里胡哨的功能更重要。
再加上大众一贯宣传的德系工艺,比如什么激光焊接、空腔注蜡,这些都让它的车身给人一种非常扎实、耐用的感觉。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
现在的消费者,尤其是选择新能源车的消费者,他们看重的东西,和十年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大家买增程车,追求的核心体验是什么?
是那种像开纯电动车一样安静、平顺的驾驶感受,同时又没有里程焦虑。
大众的工程师在底盘调校和车辆隔音方面确实有很深的功力,但是,当那台EA211发动机作为增程器启动为电池充电时,它发出的噪音和振动,能控制得比以“无感介入”著称的理想汽车更好吗?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再者,如今的汽车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已经成了很多消费者购车的决定性因素。
当华为赋能的问界汽车,能实现高阶的城市领航辅助驾驶,让长途开车变得异常轻松时,大众的智能驾驶方案又能拿出什么样的表现来与之抗衡呢?
这已经不是一个单纯比拼机械素质的年代了,汽车正在变成一个集成了各种软件和服务的“智能移动终端”,在这方面,传统巨头们的转身速度,显然慢了一些。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价格。
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用“惨烈”来形容都毫不为过。
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各大品牌已经把价格战打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前不久,零跑C16上市,一款尺寸不小的六座增程SUV,车里给你配齐了冰箱、彩电、大沙发这些舒适性配置,起步价居然只要十五万多。
这个价格,放在过去,你可能只能买到一台合资品牌的入门级小轿车。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大众的ID.ERA打算怎么定价呢?
如果它还端着合资品牌的架子,把价格定在三十万以上,那么很可能会重蹈它之前ID系列纯电动车的覆辙——在展厅里看车的人不少,大家对这个品牌也认可,但一问价格,很多人就默默地转身去了隔壁的国产品牌店里。
因为在今天,消费者会非常理性地计算,花同样的钱,我能得到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
当国产车能在配置、空间、智能化体验上全面超越你的时候,那个曾经光芒万丈的“VW”车标,它的溢价能力还能剩下多少呢?
所以说,大众选择进入增程赛道,是它在市场压力下做出的一次迟到的、但又必须进行的自我救赎。
但想仅仅依靠一台在核心指标上并不领先的发动机就想扭转乾坤,恐怕是过于乐观了。
真正的考验,不在于大众的技术,而在于它的心态,在于它是否真的愿意放下身段,收起那份曾经的傲气,以一个竞争者的姿态,和已经强大起来的中国品牌,在同一个擂台上,用消费者最关心的价格和价值,进行一场公平的较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