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电车车主的自述:寒冬满载开空调,标称800公里续航实际打五折,服务区充电排队3小时,续航焦虑从不是数字游戏。“我这辆电动车标称续航820公里,冬天跑高速,实际能跑400公里就谢天谢地了。 ” 张先生(化名)在电话里苦笑。
去年冬天,他带着全家五口人自驾出游,满电出发时仪表盘显示续航800公里,以120km/h速度行驶两小时后,续航里程骤降至200公里以下。 为了撑到服务区,他不得不关闭空调、调低车速,最终在电量只剩5%时挤进充电站,却面临长达三小时的排队等待。
张先生的经历并非个例。 尽管车企不断宣传续航突破800公里甚至1000公里,车主们的焦虑并未缓解。 续航数字的“水分”背后,是测试标准、用车场景和基础设施之间的巨大鸿沟。
一、实验室里的“理想化续航”
国内电动车续航测试普遍采用CLTC(中国轻型汽车行驶工况)标准。 这一标准基于国内城市路况数据设计,测试环境与真实驾驶相去甚远:实验室温度恒定25℃、关闭空调、空载行驶,且平均车速仅34km/h。
某车企工程师坦言:“CLTC续航就像手机厂商标注的‘理论待机时间’,实际使用中谁能关闭所有功能? ”CLTC续航在实际驾驶中的达成率仅约65%,即标称800公里的车,实际能跑520公里已属优秀。
二、续航的“双重杀手”
电动车在高速行驶时电耗激增。 空气阻力与车速平方成正比,当时速从80km/h提升至120km/h,电耗增加约50%。 同时,电机在高速区间效率下降,动能回收机会减少,进一步推高能耗。
低温则是另一大挑战。 北京一位Model Y车主实测,-5℃环境下,标称593公里的续航实际仅380公里,衰减超30%;而在-20℃的内蒙古,续航直接腰斩。 电池在低温下活性降低,加上暖风空调耗电(冬季增加30%-50%),使得北方车主冬季出行尤为艰难。
三、排队3小时,充电1小时
截至2023年,全国公共充电桩仅123.2万台,且分布极不均衡,三四线城市和高速服务区覆盖率低。 节假日期间,充电桩排队已成常态。
快充技术虽能缩短单次充电时间,目前主流快充仍需30-40分钟充至80%,且频繁快充可能加速电池衰减。
四、从“燃油车习惯”到“电量焦虑”
消费者对续航的预期源于燃油车经验。 传统油车一箱油跑600-800公里,加油站遍布全国,形成“随时补能”的心理安全感。 电动车电量显示的不准确性加剧了焦虑,续航估算基于近期驾驶模式,一旦路况变化,表显里程可能瞬间“跳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