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公里二手车风波背后:极氪哪吒销量“虚火”与新车主的烦恼
前两天在群里闲聊,阿伟突然发了个截图,说什么“0公里二手车”又被顶上热搜。那会儿我还以为是哪个新品牌搞促销,结果一看内容,这瓜有点大——不光是经销商,连头部新能源厂商都卷进来了。
说起来,“0公里二手车”这事其实去年就听师傅提过。他那会儿修一台刚出4S店没多久的电动车,才跑了十几公里,但行驶证、保险全套齐活,一查竟然已经过了一道户。师傅边拆电池边嘟囔:“现在这些‘准新’比新车便宜好几万,有猫腻。”
后来才知道,这类“零公里”的准新,其实就是先走一道手续,再低价流入市场,看着像捡漏,其实坑不少。今年的数据更夸张,全国这种三个月内、五十公里不到的“准新”,据说能占到12.7%,新能源还超过六成。路上见得多了,也难怪身边人买卖心思活络。
讲真,这种操作花样挺多。有的是为了出口套利——先国内上牌再转出去,不仅避开高关税,还能薅补贴羊毛;还有些厂家直接冲销量,把库存自己注册掉,然后包装成限时优惠甩给消费者。这招业内叫做左手倒右手,经销商跟着玩也不是一天两天。
前阵子小区门口那个老刘,他家换了辆号称只跑过展厅的新电动SUV,说买的时候销售一个劲强调是最后一批特价。“你要不要?还能帮你弄点置换补贴。”他偷偷乐呵,以为捡到了宝。我瞄了一眼行驶证日期,比生产日期晚不了几天,可保险和保养记录却对不上茬……典型套路。
其实行业里谁都清楚,经销商压力大,为返点业绩想尽办法。尤其新能源政策退坡后,各种补贴窗口期一到,就有人琢磨怎么提前把库存消化掉。有次微信群里,一个专做置换的小哥爆料,他们用报废旧油车名义置换出来的新电动车,再打包当零公里卖出去,中间还能赚1-2万差价。不少同行听完直呼离谱,但架不住有人真这么干。
极氪最近被媒体点名,就是因为直营体系下大量已投保、已过户车辆,被当作新品推给客户。有个哥们在杭州提极氪的时候,本来以为自己首任权益妥妥的,结果APP上一查显示不是第一任主。一气之下找门店理论,对方说这是正常流程,是展车或者试驾用过,不影响权益。但谁心里不膈应?
官方很快出来辟谣,说报道失实,还保证所有首任权益都有效。不过吃瓜群众信还是不信,那就不好说了。毕竟以前也遇到类似情况,比如某品牌四驱版本明明宣传带自适应悬挂,到交付时发现配置缩水,还要等售后慢慢扯皮。这年头,新能源圈水深鱼杂,小白容易踩坑是真话。
哪吒汽车这回更惨。本来公司资金链紧张已经传了一阵子,现在又曝出2023年初至今年3月期间,通过提前给未售车辆上保险虚报销量,据说超6万辆。而同期总销量11.7万,也就是说有半数数据可能只是纸面繁荣。据销售群消息,有些地方早从22年底就开始这么操作,为的是赶末班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不少经销商私底下吐槽:“表面风光,其实库房堆满压货。”
身边邻居老王去年图便宜买了一台所谓“库存尾单”,结果半年后去4S索赔动力系统问题,人家翻账本死活认定他不是首任用户,只肯按折旧赔偿。他气得骂娘,说以后再也不碰这种奇奇怪怪的新车型。当时我顺嘴问维修站小李,他眨巴眼睛:“兄弟,你懂啥?现在市场乱得很,有时候连我们技师都懵。”
除了普通消费者遭殃,其实正规二手贩子日子也不好混。一位做高端认证二手的大姐抱怨,现在收来的低龄新能源基本没利润空间,因为那些刷手续出来的零工龄准新的价格直接砸穿地板线。“咱们辛苦收检修理验配件,到头来拼不过那些走灰色通道的一锤子买卖。”她摇摇头,“纯粹恶性竞争呗。”
甚至有老司机分享冷知识:很多人觉得只要外观崭新、仪表盘数字漂亮,就是好货。但实际像固态电池这种配置,目前只有部分高端型号才配,而且市面上的绝大多数都是液态三元锂或者磷酸铁锂,用久了衰减快,要是质保时间算错,很容易吃亏。所以每次朋友让我帮忙挑准新的,我都会让他们重点盯登记日期和首次投保时间,而不是只看报价和外观状态,更别迷信销售嘴里的各种承诺,“反正写合同之前啥都是空话”。
至于未来咋整,我记得曾经有业内人士建议学手机厂那套,让厂家官方亲自运营认证平台,把检测、电池升级什么的一条龙搞定。不然靠第三方检测站,有时候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认识一个专门干鉴定报告的小哥,他私底下吐槽,每月都有客户求他写优质报告糊弄事儿……
技术方面吧,如果哪天固态或半固态电池真的普及,那确实能提升残值率。不过目前来看,大部分家庭用户还是对这些术语云里雾里的,多数选购还是看价格和颜值,所以套路越玩越花哨,也是必然现象罢了。
唉,说到底啊,新鲜事层出不穷,可挣钱永远没那么容易。我昨晚刷朋友圈,还有人晒自己的“三主机厂联名版”座椅加热开关坏掉没人管,只能找路边摊改装修理。这世道,你想省钱抄近路,总归风险藏在细节里——劝一句,该查档案查档案,该验记录验记录,否则将来哭笑不得可没人替你兜底。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