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在安徽芜湖的超级工厂悄悄下线了一款新车,不是普通的改款,而是叫iCAR V23S的硬派电动SUV。9月21日上市,次日就有人提出要提车。这让我想到一个现场问:要不要点评这车啊?对方一笑:除了价格真心不错,性能也不输豪车。当时我心想,奇瑞真是越来越敢打自己的牌了。
这款车的外形很有意思,第一眼我就想到老式Jeep牧马人的方正轮廓,但配上些许运动味,比如加宽的轮眉和外挂备胎,让人一看就觉得它不仅仅是个玩具,而是有点硬派的劲头。车长九千多,轴距二米七三,身子短,内部空间可能还不错(这段先按下不表),但你别以为短车身就不好用。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发现车内座椅后面竟然藏着一根备用胎的轮圈。一度让我思考:这车还能算软派吗?但它确实在外观设定上极力表现可以改、能玩,你看选装件,从保险杠到轮圈再到外挂备胎架,几乎告诉你:改车,随你喜欢。我问一旁朋友:这配件的用料是不是差不多就是玩玩而已?他笑:只能说,能装得起这些的,应该对性能还挺在意的。
关于性能表现,不得不提。双电机四驱,455马力,百公里四点五秒,直逼高端跑车。这个数据假设你用粗算的,百公里电耗算个20千瓦时,电池容量550公里续航(体感不准,样本少),快充160千瓦,充一次只要十五分钟左右,基本可以断言,它不像某些电动车要等个半小时至一个小时才能续完电。其实这比我预想的要快不少。
这性能数值,和之前奇瑞那款V23五六百公里续航的版本比,差别是明显的。有人会觉得这样也行,但更迷惑的是:这个价格,十万多到十五万左右——在新能源市场算实惠,但和开得更60-70万的性能车比起来,差距还是挺明显的。可为什么奇瑞如此大手笔?那一段时间奇瑞V23卖得不错,月销六千多台,说明不少年轻人喜欢这种复古硬派的调调。
奇瑞靠性能还是靠情怀?我思考。这次V23S能做到加速四点五秒,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供应链上的优化,尤其是宁德时代的电芯,不光性能稳定,还保证了成本控制。比方说,电池用料的选择就像买衣服:你要不用料次的,血赚都难。厂里还在尝试新技术,就像车厂不断在研究如何把车身变得更轻,类似于我试着把包裹里的面包揉成更薄的面皮,好看,但还不一定实用。
我心里一直在换角度思考:是不是所有硬派车,都得走极端像赢比赛那样?其实不完全。它的设计很生活,像我以前跟施工工人聊天,他说:我就喜欢这种看起来结实,又不怕磕碰的车。可我又觉得(这段先按下不表),硬派是不是太宽泛了?比如说:刚才那位朋友,他还没细想过,性能能不能留得住,成本是不是太高?这算不算奇瑞的战略?我其实总觉得,奇瑞的底气挺像用料略厚,但我也不敢完全相信,这种价格走性能线路,能卖几年?这问题一直在我脑中划过。
你知道,我最烦的是用户用得怎么样这个未知数。整车做得再好,交付的品控,实际上才是真正的考验。你别以为看版权图片上的效果就算数,实际用起来,有没有耐用、咯吱声少点、续航是不是像宣传的那样稳,才是硬课题。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怎么说呢,总觉得这次奇瑞走的路线,是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赌一把,要么走另类,要么靠性价比取胜。但我还挺好奇:他们能不能靠这些硬汉设计,拉起一波新潮流?而且——(这段有点跳跃)我一直怀疑:是不是我对年轻人的喜好理解,有点老套,他们真正喜欢的,是不是更偏向轻松、个性化?坛子里也有人说,就是喜欢这种每个配件都能折腾的车。但,你真能用这么多折腾去平衡价格吗?
过去买车,就像买东西,除了品牌,还得看实际体验。有人喜欢开出去,坐感平稳;有人喜欢热血加速,原厂调教得越野越好。奇瑞这次的硬派电动SUV,用配置和外观打包,试图满足两头需求。毕竟:谁不想拥有能冲、有范儿的车?但到底能不能兑现,得交车那天见。
突然感觉,买车像是在挑一块心情石,要么沉稳,要么激动。你说,像我这样的老司机,信得过渠道,还是要看装配线上的那条线能否保持一致性?这点最难,供应链再简单的商品,也会出现星星点点的瑕疵。你问我:这么快就能交付,消费者的期待会不会沉得太重?这个硬派概念,能带领奇瑞在新能源拼个一席之地吗?还是说,最终还是要看市场的粘性——竞品都在打价格战,奇瑞的品牌积淀,能不能转化成真实的行动力,我一直在想。
我在想,这车的用料,到底是不是能扛一扛?硬派越野少不了可靠的底盘和强大的调校,但我还是对它的每日穿行感到疑虑——毕竟,很多时候,车的耐用还是取决于日常的细节,那些我都没细想过的。
看着走到阳光斜照的展厅,我心里还在打转。你觉得,像这样的车,能不能在日常里变成生活的伴侣?还是说,更只是一种敢拼的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