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新车车门故障频发 消费者维权三月无果

引言

在汽车消费领域,质量安全本应是底线,但一位消费者的遭遇却折射出维权困境。5月底,一位车主在池州利星行奔驰4s店喜提奔驰新车,仅半月后车门故障频发,引发逃生安全隐患。从6月到9月,车主历经多次投诉、调解,却遭遇厂家和经销商相互推诿,经济赔偿诉求始终无法达成一致。事件背后,凸显汽车质量监控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缺失。

1. 新车提车即出故障,安全风险初现

今年5月底,消费者王先生(化名)在本地池州利星行奔驰4S店购买了一辆新车。喜悦未持续太久,6月15日,车门首次出现内外无法开启的问题。经销商初步诊断为“儿童锁误操作”,简单处理后恢复。然而,仅过四五天,同样故障再次发生,车门彻底锁死。王先生表示:“车门是逃生通道,故障可能导致生命危险。”经销商检测后承认部件损坏,需更换车门总成,但以“三包法”为由拒绝换新车,只承诺维修。

2. 经济赔偿诉求遭拒,补偿方案陷僵局

王先生接受维修处理,但鉴于故障反复发生且导致车辆贬值,他提出经济赔偿要求。他计算,维修后车辆折旧费约3万元,但经销商仅愿补偿“两个轮胎和一次保养”,价值不足千元。6月下旬,王先生向市长热线和市场监督局投诉,调解中心介入协调。调解中,他重申安全质量问题:“这是严重缺陷,逃生门打不开,怎么保障安全?”但经销商坚持“无赔偿政策”,调解失败。赔偿事宜未能达成一致,事件陷入僵局。

3. 投诉渠道多轮尝试,厂家经销商互相推诿

从6月到9月,王先生累计拨打奔驰厂家热线5-6次、市长热线和市场监督电话各数次,却遭遇厂家与经销商之间的推诿循环。每次联系厂家,对方均表示“将转给经销商处理”,而经销商则坚持“按三包法维修,无赔偿义务”。王先生透露:“厂家让我找经销商,经销商又说厂家没政策,问题在扯皮中拖延。”后车门(两个车门)故障经维修后虽暂时解决,但赔偿问题始终无进展。

4. 维权三月无进展,安全与权益双受损

截至目前,事件已拖延近三个月。市场监管部门进行过一次调解,但因赔偿金额无法达成一致,未进一步采取强制措施。王先生的车辆至今没有维修。经销商和厂家均未提供质量报告或赔偿方案,消费者权益保障难以落实。王先生感叹:“新车买来就修,折旧费谁买单?安全风险谁负责?”

结语

这场长达三个月的维权拉锯战,不仅是个人遭遇,更是消费者权益体系的警钟。汽车作为大宗商品,质量缺陷直接威胁生命安全;而厂家与经销商之间的“踢皮球”式处理,暴露了企业责任意识的淡薄和维权机制的无力。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汽车三包”政策框架下,企业应主动担责,而非以“维修”搪塞;监管部门需探索更有效的纠纷解决路径,避免调解流于形式。否则,类似事件将持续侵蚀消费信任——当逃生门打不开时,我们还能逃向何方?呼吁行业自律与制度完善,让安全不再“锁死”在推诿中。

免责声明:本文严格遵守平台发布规则,隐去敏感信息,仅作客观陈述。本稿件内容由当事人提供发布,仅代表个人观点,与平台及媒体无关,如有侵权或不实信息可提供材料联系平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