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着一堆关于小米汽车要盈利的分析,什么单车亏损收窄,什么毛利攀升,我脑子里总浮现出一个哭笑不得的画面:一群习惯了搞“敏捷开发”和“用户体验”的互联网产品经理,穿着格子衫,被空投到了一家轰隆作响的汽车工厂里。他们围着一个几千吨重的冲压机,看着滚烫的钢板被砸成车门,脸上写满了“我是谁,我在哪儿”的哲学困惑。这事儿,从任何一个传统汽车工程师的角度看,都像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充满了凑合与临场发挥的荒诞感。
但魔幻的是,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告诉你,懵逼的可能不是他们,而是我们这些抱着“工业必须有积淀”这种老黄历不放的“遗老遗少”。股价一根阳线,好像就在嘲笑所有关于“造车没有捷径”的陈词滥调。这就很值得玩味了,为什么一个看起来像是“外行指导内行”的局,偏偏就能跑出让同行羡慕甚至嫉妒的“加速度”?难不成,汽车这个被德国、日本、美国玩了一百多年的“重工业皇冠”,它的游戏规则,真的变了?
要理解这个现象,就得先对汽车这个东西进行一次“祛魅”。过去我们怎么看一辆车?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是核心,是灵魂,是车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研发投入和工艺积累的护城河。一个爱车的人聊起车,满嘴都是W12发动机的气缸夹角、双离合变速箱的换挡逻辑、多连杆悬挂的调校功力。这套话语体系,本质上是一种工业时代的肌肉崇拜。但小米这类玩家的入局,是在用一套全新的逻辑告诉你:兄弟,时代变了,你那身肌肉,可能打不过我手里的“魔法棒”。
这根“魔法棒”,在我看来,是由三个过去在汽车行业被视为“软实力”甚至“不务正业”的东西构成的“新三位一体”:流量、生态和人设。
第一,流量的暴力。传统车企获取一个客户的成本有多高?铺天盖地的广告,养着成百上千家4S店,请明星代言,搞各种试驾会。这是一套重资产、高成本的玩法。而小米呢?雷总亲自下场,自带几千万粉丝,一场发布会能成为全民热点,随便一张谍照都能在社交媒体上刷出几十亿的曝光。这本质上是把过去需要花钱买的“注意力”,变成了自带的“资产”。数亿的手机用户,就是它最原始的、几乎零成本的潜在客户池。这种降维打击,就像一个开着无限弹药外挂的玩家,冲进了一个大家还在一发一发数着子弹的战场。传统车企卖车是“大海捞针”,小米卖车是“开塘捞鱼”,这效率能一样吗?
第二,生态的捆绑。这词儿现在有点被用烂了,但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逻辑确实比较硬。很多人以为这个生态是为了让你用得爽,比如在车里喊一声就能控制家里的空调。这只是表象。其更深层的商业逻辑,是构建一个让你“逃不掉”的温柔陷阱。当你习惯了手机、汽车、电视、扫地机器人之间无缝衔接的丝滑体验后,你的转换成本就变得极高。你下次换车,可能首先考虑的不是这车的悬挂硬不硬,而是它能不能继续兼容你家里的那一堆智能设备。这在商业模式上叫“锁定效应”,说白了,就是给你修一个装修豪华、服务周到、还带Wifi的“数字监狱”,让你心甘情愿地待在里面做“终身用户”。汽车,在这里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交通工具,而是这个“数字监狱”最重要的移动终端和付费入口。
第三,人设的胜利。传统车企也有人设,比如奔驰的豪华、宝马的操控、沃尔沃的安全。但这些人设是基于产品特性,经过长年累月的使用口碑慢慢建立的。小米的人设,更像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的“偶像养成”。雷军本人通过多年的“劳模”和“与用户交朋友”的形象,塑造了一个“厚道”、“可信赖”的品牌人格。这使得“米粉”买小米汽车,带有一种强烈的身份认同感和情感投射。他们买的不仅仅是一辆车,更是对“性价比”价值观的投票,是对“相信美好事情即将发生”这句口号的追随。这种基于情感和价值观的购买驱动力,比单纯基于产品性能的驱动力,要黏性高得多。所以我们看到,即便出了一些碰撞事故或者负面舆论,核心粉丝群体的忠诚度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因为他们捍卫的,已经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种“信仰”。
你看,当“流量+生态+人设”这套组合拳打出来,传统汽车工业那套基于“机械素质”的护城河,就显得有点尴尬了。这就引出了一个更宏大,也更让人不安的结论:我们可能正在见证一个产业的“价值核心”被重塑。汽车,正在从一个“机械工程为主,电子工程为辅”的工业品,蜕变成一个“用户体验为主,机械工程为辅”的电子消费品。它正在变成一个“带轮子的手机”。
这个过程,在历史上并非没有先例。想想当年的日本财阀,比如三菱。它一开始是搞海运的,后来有了资本和组织能力,就开始跨界,搞银行、搞矿产、搞贸易,最后也搞出了汽车。它们的逻辑也是用一个成熟业务的现金流,去砸开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但历史的玩笑在于,当年三菱靠的是坚船利炮和国家意志,今天的小米靠的是粉丝、性价比和软件生态。一个“重”,一个“轻”,但跨界打劫的内核,何其相似。这本质上是一种商业模式对另一种商业模式的胜利,是“产品经理思维”对“工程师思维”的一次奇袭。全世界最顶尖的汽车工程师们,花了上百年时间建立起来的精密、复杂、充满技术壁垒的工业大厦,现在发现,大厦的估值,可能还不如隔壁那个会讲故事、会做UI、会搞粉丝社群的“包工头”。这事儿,找谁说理去?
所以,小米汽车如果真能这么快盈利,它盈利的来源,可能和传统车企的盈利来源,已经不是一回事了。传统车企靠卖车本身,靠后续的维修保养赚钱。而小米呢?它的硬件可能真的不怎么赚钱,甚至微亏,但它可以通过软件服务、生态捆绑、金融产品乃至后续的数据变现,把钱从你看不到的地方赚回来。车,只是一个入口,一个“硬件会员卡”。这才是最让传统巨头们后背发凉的地方。因为这意味着,它们不仅要跟小米比拼成本控制和生产效率,还要跟它比拼软件开发、用户运营和生态构建能力,而后者,恰恰是它们最不擅长的。
当然,这场仗还没打完。造车毕竟不是做手机,涉及到更长的产业链、更复杂的安全标准和更重的线下服务。小米的“草台班子”能否在规模极速扩张后,依然能保证品控和服务的稳定,是个巨大的考验。毕竟,手机死机了可以重启,汽车在高速上“死机”了,那可是要出人命的。但无论如何,这条“鲶鱼”已经把水搅浑了。它用一种近乎野蛮的方式证明了,在今天的商业世界里,真正的护城河,可能已经不是技术壁垒,而是用户心智的壁垒。谁能占领用户的时间,黏住用户的心,谁就能在任何一个行业里,重新定义游戏规则。
说到底,我们这些普通消费者,总是在时代的浪潮里被推着走。嘴上喊着要工匠精神,要百年传承,身体却很诚实地滑向了那个UI最漂亮、系统最流畅、能和我的智能门锁联动的“轮子”。人性这东西,终究还是不靠谱啊。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