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坚称不会下台,特斯拉CEO之争暗流涌动

文︱陆弃

2025年5月20日,埃隆·马斯克用一句“除非我死,否则五年内继续担任CEO”强势回应外界对他“被替换”的传闻,再一次用他一贯的硬核语气,将自己摆上了话题中央。然而,这句誓言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对《华尔街日报》4月末披露的敏感爆料的直接回击。该报道称,特斯拉董事会正“认真考虑”寻找马斯克的继任者,甚至已与猎头公司接洽,试图布局一个没有马斯克的特斯拉。虽然特斯拉董事长丹霍姆随后否认这一报道“完全不属实”,但资本市场和政商舆论场的涌动,早已无法被一句公关声明所平息。

马斯克坚称不会下台,特斯拉CEO之争暗流涌动-有驾

过去一年中,特斯拉股价持续低迷,在高利率环境、竞争加剧、市场需求波动等多重压力下,马斯克的神话逐渐褪色。而真正让董事会和投资人“坐不住”的,是马斯克愈发浓重的政治化倾向。自2024年下半年起,马斯克不断深入特朗普阵营,甚至被指在“政府效率部”中扮演关键角色。2025年初以来,马斯克在社交媒体和白宫政策中的频繁露面,使不少特斯拉股东质疑其“是否还有心经营企业”。

马斯克并非第一次遭遇“董事会替换传闻”。他曾因吸食大麻、滥用社交媒体、与SEC冲突不断而一再站上风口浪尖。但与此前不同的是,这一次,他面对的不只是媒体质疑、监管审查,而是潜藏在董事会内部的“权力再分配”意图。在特斯拉市值从巅峰蒸发数千亿美元之后,部分激进股东与风投机构显然已不再愿意将公司命运捆绑在马斯克的政治选边游戏上。

必须看到,马斯克身上集合了“创新英雄”与“不可控变量”的双重属性。他既是特斯拉品牌的代名词,也是市场风险的代言人。他的存在,是特斯拉股价的兴奋剂,也是焦虑源。他在推动AI与自动驾驶革命上的先锋姿态无人能及,但他对社交舆论、政治立场和个人行为的不可预测,也在拖累特斯拉的资本信誉。

马斯克坚称不会下台,特斯拉CEO之争暗流涌动-有驾

更复杂的是,马斯克本人对此局势并非毫无自知。他近来对媒体反复强调自己“热爱工程、不愿做官僚”的姿态,本质上是在切割公众对其“另有所图”的想象。而他这次以“除非我死”为誓的强硬表态,看似在安抚市场,实则在试图逼退内部反对者,在特斯拉生态体系中,他并不是可以随便被替换的技术角色,而是维系品牌、投资人信仰和员工动力的核心符号。

然而,问题在于,资本市场从来不信图腾,只信回报。在当前宏观环境变化、竞争者崛起(如比亚迪、Rivian、Lucid等)、新能源补贴削弱、AI车机商业化难产的背景下,特斯拉业绩压力正被放大,而马斯克所“分心”的一切,也在被视为拖累估值的罪魁。资本可以成就马斯克,也可以抛弃马斯克。

与此同时,马斯克与特朗普的深度绑定,也让他成为美国政商体系中“过于危险的人物”。他一边主导社交平台X,一边影响政府人事安排;一边坐拥AI、能源与芯片生态链,另一边在外交政策与军事数字平台方面与五角大楼互动频繁。这种集技术垄断、媒体控制与政治影响于一身的权力结构,早已让部分民主党人、自由派智库、甚至是美国情报系统感到不安。可以想见,若马斯克持续推进其政治野心,围绕他进行系统性“去中心化”的权力运作只会愈演愈烈。

从这个角度看,董事会传闻未必是空穴来风,而更像是一场“预备手术”的放风试探。一方面,释放“更换CEO”的气氛,是对马斯克政治偏移的警告;另一方面,也是对市场和舆论进行反应测试,观察在“去马斯克化”语境下,投资人、用户、媒体的接受程度。如果马斯克继续强行“两头玩”,那么董事会出手,只是时间问题。

马斯克坚称不会下台,特斯拉CEO之争暗流涌动-有驾

当然,马斯克也非省油的灯。他深知特斯拉的股东、员工乃至产品生态,仍高度依赖他的品牌影响力与技术愿景。他掌握着特斯拉最核心的战略命脉:AI、能源、电池、自动驾驶。即使不是CEO,他依然能成为“影子领袖”。但长远来看,一个企业是否值得信赖,不仅取决于创始人的魅力,更取决于其治理结构的健康度。马斯克固然有不可复制的远见与执行力,但如果他的“个人剧场”始终主导公司运行逻辑,特斯拉将永远停留在“巨头中的初创公司”状态,永远缺乏可持续的治理中枢。

这场风波还未终结。特斯拉董事会否认了猎头传闻,马斯克再次用“生死誓言”做出回应,似乎压下了危机,但火种未灭。接下来特斯拉能否实现市值反弹、产品迭代与利润增长,将直接决定马斯克话语权的强弱。而资本是否还能继续“信仰充值”,则取决于马斯克能否控制好他在“企业家”与“政治人”之间的角色漂移。

在一个CEO可以成为总统顾问、社交平台老板、太空工程主导者的时代,马斯克的挑战不是技术,不是对手,而是他自己。特斯拉之问,其实是马斯克之问:当个人与公司高度绑定,谁还能真正说“不”?而下一次董事会背后的“替代选项”,是否就已在桌面之下准备就绪?特斯拉,能否真正活在马斯克之后?这或许才是华尔街、白宫、甚至硅谷真正关心的问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