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我在和几个圈内朋友聊新能源车走势时,崔东树的话又被提了出来:现在纯电动车续航里程600公里以上的新品不少。当时我心想,这数据听起来很猛,但实际是不是那么简单呢?
先说这个续航。崔东树的说法是基于工信部公布的减免购置税车型目录,我翻了下,这里面车型千差万别,有些厂商为了冲数据,标称续航都刻意往高里程堆,比如600公里纯电,确实不少,但是真实跑起来,恐怕只有个七八成罢了。我们研发那会儿内部估算,标称续航600公里的,在现实城市轮转工况下,基本只能稳定跑450公里左右(样本少,但反映普遍情况)。这不是我在瞎说,曾经跟某品牌电池供应商的老板聊过,他直言:厂商一边喊高续航,一边内部实验早知道水分大。
说到电池,技术提升这块儿,主打高能量密度已经是主流了。你可以理解为电池像个装满能量的水桶,桶越大越能装水,但桶越重,搬运就越费劲,还得防漏电。高能量密度电池其实是设计更轻便的水桶,装得更多水又轻、耐摔。增程车的电池和纯电动的电池技术拉不开太大差距,只不过增程车多了个小发动机充当备用水泵,用电不够直接启动,聊胜于无但有效。
说到增程,崔东树数据里说2025年增程车型有202款,这估计还是厂家规划的数字,能开发出来的能不能大规模卖,我表示怀疑。增程车虽然能降低续航焦虑,但多了机械系统和油耗成本,通用那类大厂水平能做到成本控制,还能保持一定竞争力,其他不少玩家可能会被复杂度和使用成本挤出市场。市场不是想象中那么好消化。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之前跟一辆主打600公里续航的SUV车主聊过,他有次吐槽:厂商说续航是NEDC跑出来的,我实际开市区,续航大缩水,遇到开空调、刹车热管理,掉电特别快。这是用户心理和技术现实之间的真实撕裂,厂商和用户的痛点,大家都懂。
换电车型说集中于专用车,我倒是认同。换电站投资高,网点布局要求严,普通乘用车市场推下来,受限太多。专用车像物流车、出租车,行驶线路稳定,充电时间就是成本,换电反而更合适。这块市场增速还可以,但别指望蔓延到轿车和SUV市场,短期内不太现实。
顺便说下氢燃料车,零市静音版。崔东树点到没细想过的猜测:氢车这个牌子还得继续打下去,是一次割韭菜式的技术试错?成本、加氢站落地、技术门槛太高,一线自主车企基本没力气硬啃这块大骨头。就目前来看,燃料电池市场可能只会在物流车甚至重卡领域占一点边,乘用车看来还是长路漫漫。
生产供应链环节,连锁反应影响大。续航提升不单只是电池容量的增加,还涉及到电池化学改良、电机效率提升以及车身轻量化等多重因素。供应链里,某一环紧张,成本急剧上升,续航增长空间就被压缩。对,我之前太泛泛而谈续航提升了,没有细拆安排成本压力。毕竟,每增加1度电容量,背后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成本,乘积就很大。车企得在价格和性能间找平衡点,随后重新再定价策略和销量预期。
刚才我同事小王跟我吐槽,说他们公司研发用电池搞了整整一年才稳定了个合理续航,成本压到可接受范围,过程中一度闹的很僵。听他那语气,多少透出点嫌麻烦的味道,毕竟一行代码、一颗电芯,背后是成百上千的人搅和其中,多累。
再说渠道,这个话题往往容易被忽视。用户买电动车和传统车不同,很多人看续航,忽略了充电便利性。一个月前我逛了趟某城市的二手车市场,和卖车小哥聊起来,他说:现在纯电SUV卖得好是因为网点和售后完善,买买买续航高没用,没地方快充,晚上还怕充不满电回家。听他这么一说,厂商打脸不是说不过去么?
价格差别上,600公里续航的车型和同价位500公里的车型外观差不多,配置差不多,但电池技术差异让续航长的成本高出估算20%,市场售价挤压很大。到头来,用户可能愿意多出点钱买续航更长的车,但如果充电网络不给力,还真不如多花点钱买品牌溢价更高的车型。
说真的,我自己也曾经一度对续航数字信心满满,后来慢慢被真实数据和用户反馈浇了盆冷水。别误会,这不是否定进步,只是提醒大家神话续航多半是灯下黑。
突然想起前段时间和老王聊天,他家司机说:有这些600公里续航的车,跑郊区打工方便,可惜我们村充电还靠自家老电桩,顶多算半个600公里续航,实际体验打折不少。这种城乡差距,反映的是新能源车广泛应用必须得更现实地面对基础设施落地问题。
对了,大家有没有注意过,为什么换电车多在物流和出租专用领域活得好?大概和它们日均高强度使用,需求刚好匹配换电效率有关系。乘用车有可能借鉴吗?说实话,我觉得很难。毕竟消费者惯和充电便利性,转型不容易。
所以,9月新能源车续航超600公里爆发真的是技术突破吗?还是一场卡点布局和宣传策略的配合秀?这话题没法轻易下结论。你觉得呢,这样的续航数字会成用户的刚需,还是又一场市场炒作?车企背后供应链能撑多久?想想每块电芯的来之不易,或许更能理解这场续航之战的复杂和残酷。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