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的新势力造车圈,仿佛进入了一场不分昼夜的“龙虎斗”:理想、小米、小鹏齐刷刷迈过了3万辆月销大关。乍一看,这本该是普天同庆的日子,然而业内的气氛却像被空调直吹数小时后的会议室——冷热难辨,各有心思。
让我们先聚焦“理想天塌了”,没错,这可是理想汽车官方销量数据发布之后的舆情风向。7月,理想交付30731辆,同比暴跌近四成,环比也跳水15%。年初不少人预测今年电车市场大热,没想到理想率先“感冒发烧”,一连两个月销量下滑,创下自家纪录。这不是单纯的销售技巧失灵,而是老问题新表现:增程路线的红利已到头,纯电新品i8刚上市尚未形成规模覆盖,过去靠产品布局的极限走位如今已是左支右绌。再叠加卡车碰撞测试争议的舆论风暴,堪比一场突然其来的暴雨,砸得理想措手不及。
理想的增长上限也逐渐明朗。中低端产品的技术短板被问界M、零跑等友商步步蚕食,高端纯电路线又被小米、小鹏压制。i6还难以与小米正面抗衡,i8获得的所谓小众青睐甚至击穿了L系列原本高企的定价神话。一款新品带来的订单难以填补老产品下滑的巨大窟窿,接下来L系列大概率会迎来一波“断崖式”下探。要论销量,短期靠降价能拉一拉,但放眼整个2025年,“卷价格”已经不是万能钥匙。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理想赖以生存的便利性和独特性优势正在快速消失。
再看雷军与小米,销量同样破三万,每日开怀似过年。雷总微博上的喜悦之情,几乎能透过屏幕奔涌到你的外卖单上——小米SU7持续痛击Model 3,采用“YU7+大定”的连招,收获订单如山。可问题也明摆着,产能永远是“先行军”中最脆弱的短板。即便二期工厂火速开张,大批量交付尚需时日。眼下消费者下单还得“按季度排号”,再差些甚至要等一年。排队买车,这种热情昭示了一个事实:小米造手机的规模优势正向造车迁移,同时也揭露产能压制了更大市场需求。
小米汽车7月累交已逼近18.3万辆,想要实现年初35万辆目标,仅需月均3.3万辆。以小米当前每周近1万锁单的增速,再加上产能持续提升,接下来月销冲刺4万、5万都不是梦。话说回来,销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小米品牌的活力和用户黏性,但真正考验雷总的,是能否把“热头”持续下去。毕竟,起跑线上的红利,跑到中场就变成了“耐力赛”的负担。
至于小鹏汽车,一样月销破三万。何小鹏如同开了“无限火力”,MONA M03一款车型就占了半壁江山,交付成绩斐然。手里还握着P7这张尚未打出的王牌,未来增长看点十足。小鹏表面风平浪静,实则也是刀光剑影,每年都在变着花样“游戏升级”,希望不要在激烈的赛道上及时刹车,否则摔跟头的节奏一点也不比别人慢。
那么,同是月销破三万,为啥“悲喜却不相通”?说白了,每家企业背后的业绩喜怒,都有不同“算法”。理想虽然还在高位运行,但危机已起,困于产品更新慢和价格体系崩塌。小米风头正劲,却有结构性缺憾——巨额订单之下是产能焦虑,小米小试牛刀尚未接受真正考验。小鹏表现抢眼,却要面对后发品牌的蟒蛇缠劲,稍有倦怠就难以为继。
新势力车企这场“冠军争夺赛”,其实早已不止于销量数字的逐月攀升。真正决定命运的,是谁能稳住阵脚、创新不断,把消费者从“短期潮水”兜进“长线情怀”。现在端着庆功酒的人,也可能在下一个统计周期,尝到温吞苦涩的滋味。毕竟,风水轮流转,谁也别高兴太早。
热闹的背后,是无声的较量,月销三万只是起点。理想的天,不一定是小米的小阳春,也不是小鹏的独舞。未来如何?还要看谁能持续领跑,把这场角逐当成长跑,而不是百米冲刺。至于观众们,倒不妨点杯奶茶,静看下月榜单的浮沉——车企们的悲喜,从来不必相通。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